2021-2022高中语文第八单元第16课骑桶者一课件(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ppt
2022-06-16 18:00:04
17页
第16课骑桶者第八单元\n在现代表现主义大师卡夫卡笔下,有一些独特的人物:爬行着的人,飞行着的人。我们感受着这种想象的离奇,我们也惊讶于人物遭遇的真实性。学习本文,了解小说的“虚构”技巧,学会与世界沟通,与人沟通。\n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其最著名的作品有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情绪的短篇小说《地洞》;通过小职员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只能坐以待毙的长篇小说《城堡》等。知人论世\n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他的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和人在重重迫害下而导致的“异化”的现象。《骑桶者》就是反映这一主题的杰作。\n课前达标\n\n3.解词义快马加鞭:对快跑的马再打几鞭子,使它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麻木不仁:肢体麻痹,没有感觉,形容对外界的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不啻:①不止;不只。②如同。文中取第②个义项。奄奄一息:只剩下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奄奄,形容气息微弱。\n4.辨用法(1)驱赶 驱使①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所具有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②利益的驱使让这些商贩不顾后果,想尽一切可能谋求低成本。提示“驱赶”:①驾驭;②驱逐。“驱使”:①强迫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②推动。\n(2)冷酷 冷漠①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统治者对被统治者从来都是冷酷无情的。②试图改造国人冷漠的心理,终究一个鲁迅是不够的。提示冷酷:强调(待人)冷淡苛刻,甚至接近于残酷的程度,常用于人。冷漠:强调(对人或事物)冷淡,不关心,可用于人或事物。\n1.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点评:骑桶者与煤店老板处境的不同,在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作者在揭示这些时,叙而不议,含而不露,只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评说。卡夫卡在叙述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时,常常采用客观平稳的笔调,不动声色,不带感情,不发议论,表现出一种令人可怕的镇静。而读者却从他那读来平淡的叙述中,强烈地感受到人物心灵深处的感情波澜,从而作出自己的审美评价。句段点评\n2.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点评:按照现实主义的方式,主人公应当拎着煤桶走着去店里。如果真的那样处理的话,这篇小说就很平平常常了。卡夫卡在此采取了另一种方式:让主人公骑着煤桶去赊煤。空桶是匮乏、希求的象征。正是空,才“轻”,才能“飞”。于是,我们在空桶的飞翔中感受到了生活的沉重。飞翔能带领读者深思,更具有艺术的震撼力。将生活的沉重用文学的轻逸来表现,正是作家才情的表现。\n1.如何理解小说中的“真实”?提示:卡夫卡并不认为原原本本地模拟、再现现实生活的原生态的作品就一定是真实的,他不要这种“表面的真实”,而要揭示“内在的真实”。他总是把虚构自然地嵌入现实之中,仿佛天然如此。他的故事从总体上说是荒诞的、夸张变形的,但有相当多的细节描写又是非常现实主义的。他对生活细节、场景细节、生理活动细节等的细致描写绝不亚于现实主义作家。从《骑桶者》中对骑桶者细致的心理、语言描写,可以印证这一点。如果缺少细节上的现实主义基础,卡夫卡的小说就会变成与传统寓言一样的说教,故事本身由于缺少形象的生动性、完整性而失去了独立性,成为理念的附庸。借助细节上描绘的精确性,心态上的逼真性,卡夫卡的作品能让人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真实,与我们息息相关,甚至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讨论探究\n2.设想《骑桶者》里的主人公是拎着木桶,而不是骑着木桶去讨煤,小说将会有怎样不同的艺术效果?提示:如果作者用一种沉重的笔触写主人公拎着煤桶去借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煤店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都是同情主人公的。这样的作品内涵和指向就比较单一。而现在这样用“轻”来处理“重”,则使每一方都有两个或更多的层面:主人公的处境是悲惨的,但他同时又是自嘲的,对自己的处境有清楚的认识,他畏缩、自卑、惶恐,是一个立体的人;煤店老板娘是否值得谴责也变得不确定了,因为她是否真的听到了借煤者的吁求是不确定的,飞翔的方式避免了她和借煤者的正面接触;作者的叙述表面上是冷静的,甚至是冷嘲的,但内里却有深切的同情,而且,他的表达目的不再限于具体事件,而是体现了沟通的缺乏,以及一种心灵的饥饿。总之,“骑着桶”去要煤,就使《骑桶者》显得新颖而内涵丰富。\n一次发生在想象中的失败交涉《骑桶者》是卡夫卡一个精美的短篇。《卡夫卡文集》中有大量这样短小的叙事片段,它们应该都是卡夫卡兴之所至的产物。对他来说,这些片段的产生反映了他彼时彼刻的感触和心境。本文写于1917年寒冷的一二月间,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赊煤,他不是拎着煤桶走着去的(像惯常的现实主义小说中描写的那样),而是骑着煤桶飞着去。结果可想而知:他没有赊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审美鉴赏\n小说对一件悲惨的冻馁事件作了冷峻的幽默处理。叙述语调谈不上严肃,相反带有一点冷幽默的感觉。如作者写到的细节——“火炉里透出寒气”;作者使用的比喻——“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煤桶骑士的自我宽慰——“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结尾被妇女的围裙扇走等。这些地方,都有一种很辛酸的自我解嘲式的幽默存在。\n主人公骑桶者像卡夫卡小说中惯常的主人公一样,是个小人物。他战战兢兢,自怨自艾,面对一个强大的世界全然无力对抗。他选择飞翔这种方式,是因为他害怕失败,所以他飞着去,并且随时准备撤走,而且他的要求是最卑微的(“一铲最次的煤也行”“如果你们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实际上,他根本没有和煤店的人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接触,整个赊煤事件显得很不真实,仿佛是赊煤者本人的一次妄想症发作的结果。\n这篇小说延续了卡夫卡小说一直在言说的主题:人与世界的不可通融性。这是一次借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但卡夫卡并没有谴责什么。他的小说不指向“阶级斗争”这样奋发有为的主题,而是暗含了一种内向的自省:交流的不成功是否有可能是因为交流的方式有问题?而交流方式的不恰当难道不正是交流者自身的性格弱点导致的吗?赊煤的失败不是正面交涉的失败,而是因为赊煤者选择了飞翔的方式;而如果煤店老板并没有确切地看到你、听到你,他们没有借煤,难道有什么值得责怪的吗?或许,我们也可以把“借煤”看作是发生在作者想象里的一件事,这件事强调的不是煤店老板(娘)的狠心,而是借煤者对世界的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