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墙上的斑点一课件(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ppt
2022-06-16 18:00:05
21页
第2课墙上的斑点第一单元\n1941年3月28日,一位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她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沉入了水的深处,沉入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她活着时,为世人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芙。学习本文,我们要注意体会“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注意鉴赏和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n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英国著名的女作家、批评家,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她自幼深受父亲的熏陶,熟悉生活优裕又富有文化教养的名流和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些深深影响了她的精神世界,成为她所撰写的作品的主要内容。代表作有小说《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等。知人论世\n20世纪前期,西方社会开始动荡不安,传统的社会结构趋于瓦解。与此同时,西方文学空前活跃,流派众多。尤为引人瞩目的是,一批先锋作家能够主动打破传统小说的束缚,进行大胆的革新;锁定人们纷乱复杂的意识,并以此为基点,着力表现和发掘人类深层次的内心世界以及潜藏其后的暗流涌动又瞬息万变的意识活动,进而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意识流小说。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是伍尔芙的第一部意识流作品。尽管带有些许“探索”的性质,但作者在其中运用的意识流创作技巧在其后续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与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因此《墙上的斑点》堪称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n课前达标\n\n3.解词义斑点:在一种颜色的物体表面上显露出来的别种颜色的点子。旗帜:旗子;比喻榜样或模范;比喻有代表性或号召力的某种思想、学说或政治力量等。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赝品:伪造的文物或艺术品。别墅:在郊区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或居住用的园林住宅。编纂:编辑(多指资料较多、篇幅较大的著作)。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n4.辨用法(1)掩盖 掩饰①我如果当真公开地这么干了,就会马上被自己抓住,我就会马上伸出手去拿过一本书来掩盖自己。②看到礼物,他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提示“掩盖”指遮盖,适用对象既可以是具体事物,如“大雪掩盖着田地”;也可以用于思想行为,如“掩盖罪行”。“掩饰”指设法掩盖(真实的情况),如“掩饰错误”“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等。\n(2)原型 原形①高疤脸原先想以一个老实胆小的小商贩的面目混过关卡,现在见原形败露,知道哀求无用,只有狠心出一笔大钱来买通。②在苏州,午梦堂的故乡,和午梦堂的研究者那里,流传着叶琼章是林黛玉原型的说法。提示“原型”即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原形”是原来的形状;本来面目(含贬义)。\n1.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点评:这是小说的开端。作者只是“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却心游万仞,浮想联翩,以“墙上的斑点”为行文的辐射点,并以此作为引发思维流动和转向的“结”。由这个“结”,作品联结了众多的“意象”、众多的琐碎思维。但是,意识的流向并非凌乱的,而是带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可以看出,意识流小说是以某一点作为辐射点来组织意识的流动的。文章中的“墙上的斑点”就起到了引发思维、结构全文的作用。也就是说,它是文章琐碎思维的纽带。句段点评\n2.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儿,又把它扔在那里……点评:作者用她的生花妙笔把人类的思维特点描写得形象逼真、深刻又富有哲理。“一哄而上”“簇拥”“狂热”写出了“像一群蚂蚁”的人类面对新鲜事物时的思维的狂热。“抬了一会儿”又扔下,说明人类思维或做事情的虎头蛇尾。\n3.“该死的战争;让这次战争见鬼去吧!……然而不论怎么说,我认为我们也不应该让一只蜗牛爬在墙壁上。”点评:这里清楚地表明,作者用“蜗牛”来比喻战争,因为它们一样令人厌恶,因为“我”的心中感到,战争像“蜗牛爬在墙壁上”一样,不应该让它继续进行下去。这里再一次暗示,斑点象征战争。所以,《墙上的斑点》虽然把时间的交代隐含在主人公的心灵体验之中,也没有交代具体地点,全文始终没有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直接描写,但小说反映的现实社会却清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作者厌恶、憎恨战争的主旨也明确地表达出来了。\n1.“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小说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提示: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伍尔芙小说的独特结构形式。在课文中,“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点出发,引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引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散漫无序的意识活动。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有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盛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讨论探究\n2.这篇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根据意识流理论创作的小说与传统小说相比,有下列几个方面的不同:(1)意识流小说不注重传统小说的情节的塑造,只注重意识中的思维的流动。也就是说,传统小说以情节结构文章,意识流以意识的流动组织文章。本文以“我”看到“墙上的斑点”——实际上是只蜗牛——展开意识的流动,写出在人的意识流动中的种种“猜想”:“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它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可是墙上的斑点不是一个小孔。它很可能是什么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我不敢肯定,不过它似乎投下一点淡淡的影子,使我觉得如果我用手指顺着墙壁摸过去,在某一点上会摸着一个起伏的小小的古冢”“一只巨大的旧钉子的钉头,钉进墙里已经有两百年,直到现在”“是只钉子?一片玫瑰花瓣?还是木块上的裂纹?”“真的,现在我越加仔细地看着它,就越发觉得好似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块”。\n(2)心理描写的方法不同。传统小说的心理描写一般以现实为核心,描写当事人在当时的心理变化。意识流小说的心理活动一般表现人物“头脑接受着的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本文正是这样,作者写“墙上的斑点”,不仅感觉它像这或像那,而且在思维流向上,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想到了许多琐碎的事物,如想到“一只中国女杀人犯的脚、一把伊丽莎白时代的铁钉、一大堆都铎王朝时代的土制烟斗、一件罗马时代的陶器,以及纳尔逊用来喝酒的酒杯”。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俯拾皆是。(3)不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传统小说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意识流小说不注重这一点。意识流小说只注重心理的流向,在描写人物意识的流动中,推进小说的发展,完成对人物的整体勾画。\n读懂暗示手法 理解象征意义——《墙上的斑点》的解读诀窍马高山有专家说:“伍尔芙的小说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反映人物心灵世界的微妙变化,表现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我认为,《墙上的斑点》是描写对“斑点”的一系列猜测、联想,通过暗示来反映世界大战时期的现实,以斑点象征战争,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恶、憎恨,对安宁和平生活热切向往的感情。审美鉴赏\n“据我猜想,大战后它(指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对于许多男人和女人已经带上幻影的味道……给我们大家留下一种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如果真存在自由的话……”,联系这段话的前后,作者是在暗示我们,因为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所以有许多森严的规矩束缚着人们,没有平等,没有自由,惠特克尊卑序列表就是其中之一。\n大战时期的人们,日常生活会受到哪些影响呢?“我”与正在谈论艺术品的房客突然间“就一下子分了手”“像坐火车一样”“在火车里看见”“一晃而过”,而且一去就“谁都不会再见到他们”;战争期间,“私有物品是多么无法加以控制”,诸如“装着订书工具的浅蓝色罐子”“鸟笼子、铁裙箍、钢滑冰鞋、安女王时代的煤斗子、弹子戏球台、手摇风琴——全都丢失了,还有一些珠宝,也遗失了”。人们无意中就会忍不住发出“到底为什么人要投生在这里,而不投生到那里,不会行动、不会说话、无法集中目光,在青草脚下,在巨人的脚趾间摸索呢?至于什么是树,什么是男人和女人,或者是不是存在这样的东西,人们再过五十年也是无法说清楚的”之类的慨叹。可见,几乎所有的普通老百姓都处于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状态之中。\n大战时期的人们,精神状态会受到哪些影响呢?“我”看到斑点,回忆发现斑点时的炉火就产生了“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的战场的幻觉。火红的炭块——红旗,炉火的跳动——骑士跃上岩壁,这种幻觉是由两者之间的相似点引发的,是作者根据自己在书中看到的古代战争场面描写而产生的,是世界大战渗入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反映。因为在战争时期,人们日常生活中吃的、穿的甚至外出旅行等行动也受到影响,人们交谈的话题离不开战争,报纸上的新闻和社论全是战争,“牧师”“学者”等知识分子的研究活动和学术理论也必须服务于战争。\n在战争的阴影下生活的人,看到墙上的斑点马上就产生战场的幻觉是一种不足为奇的心理,这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心理学家称为无意想象)。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会对着斑点遐想:想弄清斑点是什么,却想到“我”与房客突然间匆匆分手,而且竟是像与坐火车见到的那老太太、年轻人一样的永不再见;由“说不出它(指斑点)到底是什么”而想到“私有物品是多么无法加以控制”“一切都那么偶然,那么碰巧”,想到“到底为什么人要投生在这里,而不投生到那里”。这些难道不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特有的心理活动吗?\n“大自然……暗中怂恿我们采取行动以便结束那些容易令人兴奋或痛苦的思想。……不过,我们也不妨注视墙上的斑点,来打断那些不愉快的思想。”“令人兴奋或痛苦的思想”就是指“想弄清战争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思想。“战争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虽然是“我”感兴趣的、令人兴奋的问题,但也是永远弄不清、不可能弄清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