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第7课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一课件(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ppt
2022-06-17 17:00:05
13页
第7课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第二单元\n“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都是人的“本然情感”所固有的,只不过因为人们没有认真思考,所以面对外在诱惑,就会“失其本心”。一个人只有注重后天的修身,才不会轻易迷失本心。\n“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都是人的“本然情感”所固有的,只不过因为人们没有认真思考,所以面对外在诱惑,就会“失其本心”。一个人只有注重后天的修身,才不会轻易迷失本心。\n课前达标\n\n4.解多义\n\n6.明句式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判断句五谷者,种之美者也判断句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介词结构后置句7.积名句(1)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2)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n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译文: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或发端;羞耻之心,是道义的萌芽或发端;推让之心,是礼仪的萌芽或发端;是非之心,是智慧的萌芽或发端。人有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就好像他有四肢一样啊。重点评析\n点评:孟子论述的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意识,同时也是人的四种认识能力的来源。他认为仁爱是人性的自然流露,仁是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情绪,是恻隐之心,即同情心,仁爱不附带任何条件,完全出于人的本性。至于义,和仁一样都是人的内在主观的道德情操,君子知道羞耻,所以符合义的事就有所为,违背义的事就有所不为,一切以义为标准。孟子把辞让和恭敬看成是礼的发端和中心内容,在人际关系中,礼仪最好的表现莫过于辞让和恭敬之心了。就智而言,是指人的智慧和判断是非的能力,明是非之智是一切道德修养的基础。所以孟子强调,将这四种萌芽扩充,就可以“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n2.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译文:仁,也在于使它成熟罢了。点评:人原本拥有的仁的发端就好比种子,但是假如它不能成长并且结出成熟的果实(即仁),那就像没有长成的五谷一样没有多少价值。因此,关键是要扩大充实仁的发端,使自己含有的仁心发端成长并趋向成熟。\n从课文中的六则选文来看,全篇所阐发的中心是“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孟子是如何引出这个中心的?提示:首先,文章运用了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文章开篇提出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恶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这里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其次,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然后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整个论说过程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雄辩有力。讨论探究\n比喻论证,生动形象比喻既使语言生动形象,具有直观性,又含义丰富,具有揭示事物本质的深刻性。孟子说“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把人有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比作人有四肢,形象地说明了这是人本来就具有的美好品德。如果去扩大充实它们,“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最终会形成燎原之势,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以生活中常见形象作喻体,形象贴切。选文5中,用日常生活知识“苟为不熟,不如荑稗”来比喻说明“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即具备了仁义之心还要发扬光大它们,否则,就如同种子没有生长成熟。选文6中,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把“仁”比作安适的住宅,把“义”比作正确的道路,而“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不居心于仁,行不由义,实在可悲。鉴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