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第6课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二教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doc
2022-06-17 18:00:04
12页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恶(wū)乎长揠(yà)苗苗则槁(ɡǎo)矣丈夫之冠(ɡuàn)畎(quǎn)亩胶鬲(ɡé)行拂(fú)乱其所为富贵不能淫(yín)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行有不慊于心(“慊”,通“惬”,快心,满意)(2)往送之门,戒之曰(“戒”,通“诫”,告诫)(3)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4)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助)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正(2)举(3)之(4)而12\n(5)则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义:指男子今义:指女子对其配偶的称呼(2)人恒过,然后能改古义:这样以后、此后今义:连词,指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3)以直养而无害古义:不损害今义:没有害处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敢问夫子恶乎长(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2)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意动用法,把……看成心外之物)(3)丈夫之冠也(名词作动词,行加冠礼)(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淫、移、屈,均为使动用法,使……扰乱、使……改变、使……屈服)(5)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劳、饿,均为使动用法,使……受苦、使……受劳累、使……挨饿)(6)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用作动词,犯过错)(7)所以动心忍性(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韧)(8)以其外之也(名词作动词,把……看作心外之物)(9)贫贱不能移(使动用法,使……改变志向)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判断句)译文:以为集义养气没有用而放弃它的,是种庄稼而不锄草的人。(2)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被动句)译文:管仲从狱官的手中被释放并且得到提拔,孙叔敖被从海边提拔出来,百里奚被从做买卖的场所提拔出来。(3)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定语后置)12\n译文:有一个忧虑自己的禾苗不长而去拔苗的宋国人。(4)行有不慊于心。(状语后置)译文:做一件问心有愧的事。(5)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译文:舜从田间劳动者中兴起。[整体·感知]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一直培养而不加损害,这种气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坚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真正的大丈夫。并且告诫我们,在遭遇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希望;在遭受挫折的时候,要能够振作。处在磨难中的时候,要把磨难转变成提高自己的基石。在享受安乐生活的时候,要把握好自己,不丧失向上的斗志。[文脉·梳理][文本·层析]1.孟子认为培养浩然之气要注意什么? 【答案】 (1)直养无害,它是平时积累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正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一直培养而不加损害,这种气就可以充塞于天地之间。(2)配义与道,有这种浩然正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坚定。(3)集义无馁,指平时集义养气,不放弃,长时间坚持才可以。(4)勿正勿忘,勿助长也,指要做集义养气的事情,但不要预期所达到的效果,心中时刻记着它,但不要急于促使它成长。2.本课文第一、二两部分都运用了对话或问答的形式,有什么好处? 12\n 【答案】 孟子善辩,是为了推行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些不可能强加于人,只能靠论辩。而增强论辩色彩便成了孟子文章追求的一大特色。采用对话或问答的形式便是其中一种重要手段。文章第一部分采用孟子与其弟子公孙丑对话的一种形式。先由公孙丑的一个问题引出:“夫子恶乎长?”孟子便借此发挥,表明自己的观点:“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样先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容易解决人们的疑问,更有针对性地揭示出问题的实质。第二部分用孟子与景春对话的形式,围绕什么是“大丈夫”的问题,在驳倒景春的基础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样有问有答,先破后立,更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3.请探究“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段的语言艺术。 【答案】 文章集中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作者首先连用六个“于”、五个“举”字,来概括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紧接着使用了六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炼、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然后又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忧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这种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也堪称经典,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1.12\n2.12\n3.12\n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敢问夫子恶(表疑问,何)乎长以直养而无害,则塞(充满)于天地之间B.行有不慊(怀恨、遗憾)于心,则馁(萎靡不振)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干枯)矣C.宋人有闵(同情)其苗之不长而揠(拔起)之者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除草)苗者也D.行拂(违背)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竟然)益其所不能丈夫之冠(一种礼仪,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也,父命之【解析】 B项,“慊”,快心,满意。C项,“闵”,忧虑。D项,“曾”,同“增”。【答案】 A2.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困于心,衡于虑 B.曾益其所不能C.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D.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解析】 A项,“衡”通“横”。B项,“曾”同“增”。C项,“慊”通“惬”。【答案】 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丈夫之冠也,父命之B.岂不诚大丈夫哉C.所以动心忍性D.人恒过,然后能改【解析】 A项,“丈夫”,古义指男子,今义指女子的配偶。C项,“动心”,古义是“使心受惊动”,今义指思想感情发生波动。D项,“然后”,古义是“这样以后”,今义是“接着”。【答案】 B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人恒过,然后能改B.饿其体肤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2\nD.空乏其身【解析】 A项,“过”,形容词作动词,犯错误;B项,“饿”,使……受饿;D项,“空”,使……受穷困。【答案】 C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然则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解析】 “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这样,代词。则:表已然,相当于“已经”,副词/与下句的“则”照应,表示并列关系。【答案】 C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孟子将朝王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孟仲子(孟子堂兄弟,跟孟子学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吾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也,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12\n(选自《孟子》)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寒疾,不可以风风:吹风,受风B.乡党莫如齿齿:痛恨C.今天下地丑德齐丑:相等D.吾何慊乎哉慊:不足,少【解析】 B项,齿:年龄。【答案】 B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D.【解析】 A项,①兼词,②代词;B项,①表顺承,②表修饰;C项,①所用,②表原因;D项,通“欤”。【答案】 D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B.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C.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D.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解析】 “无他”就是“没有别的原因”的意思,后面应该断开,排除B、D两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意思是“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随意召见”,中间应断开,“管仲且犹不可召”文意紧承上句,引起下句,应单独断开,排除C项。【答案】 A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的标题是“孟子将朝王”,它与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样,均是以首句做标题。“孟子将朝王”也是行文的线索。12\nB.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C.本文的可读性强,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且融叙事与说理为一体。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慢臣子的年龄和道德,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解析】 B项,“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在文中没有言及。【答案】 B10.把文言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译文: (2)辅世长民莫如德。译文: (3)故汤之于伊尹,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译文: 【答案】 (1)(只是)他们心里在想:‘这个君王哪值得同他去谈仁义!’那么,(对齐王的)不恭敬没有比这更大的了。(2)辅助君主、管理百姓,没有比道德更尊贵的。(3)所以汤王对于伊尹,(首先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统一了天下。【参考译文】孟子正要去朝见齐王,齐王派人说:“我本该看望您的,但是有畏寒的病,不能吹风。明天早晨,我将临朝听政,不知(您是否肯)让我见见您吗?”孟子回话道:“我不幸生了病,不能到朝廷上去。”第二天,孟子出门到东郭氏家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推说有病,今日却去吊丧,也许不合适吧?”孟子说:“昨天有疾,今天好了,怎么不能去吊丧?”齐王派人询问病情,医生也来了。孟仲子应付人说:“昨天有王的召令,他不巧有点小病,不能到朝廷去。今天病好了点,急匆匆赶赴朝廷去了,不知道现在到了没有?”孟仲子随即派了几个人到路上去拦截孟子,告诉他:“请您一定不要回家,赶快到朝廷去!”孟子不得已,就到景丑氏家去歇宿。12\n景子说:“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这是人世间最重大的伦理关系。父子关系以慈爱为主,君臣关系以恭敬为主。我看到了齐王对您敬重,却没看到您怎么敬重齐王。”孟子说:“咳!这是什么话!齐国人没有一个拿仁义的道理去说给齐王听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只是)他们心里在想:‘这个君王哪值得同他去谈仁义!’那么,(对齐王的)不恭敬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不敢在齐王面前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一个像我这样敬重齐王的。”景子说:“不,不是说的这个。礼的规定说:‘父亲召唤,儿子不能用‘诺’应答,(而要恭敬地用‘唯’应答);君王宣召,臣子不等车子驾好就动身。’您本准备去朝见,听了君王的召令却不去了,这恐怕与礼的规定不大符合吧。”孟子说:“难道能这么说吗?曾子说过:‘晋国、楚国的财富,没法比得上,不过,它们凭借财富,我凭借我的仁德;它们凭借爵位,我凭借我的道义,我欠缺什么呢?’难道这话没有道理而曾子随便说说的吗?这或许是另有一种道理。天下普遍看重的东西有三样:爵位、年纪、道德。在朝廷里没有比爵位更尊贵的,在乡里没有比年龄更尊贵的,辅助君主、管理百姓没有比道德更尊贵的。(他)哪能有了其中一种(爵位)而轻视另两种(年龄、道德)呢?所以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召见的臣子。要有事情商议,那就(亲自)前去请教。如果他不像这样(诚心实意)地崇尚道德、喜爱仁义,就不值得同他一起干事。所以汤王对于伊尹,(首先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首先也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称霸诸侯。现在天下(大的诸侯国)土地相等,德行相似,谁也超不过谁。(之所以如此)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君主)喜欢任用听从他们使唤的人做臣,而不喜欢任用教导他们的人做臣。汤王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随意召见。管仲尚且不能随意召见,何况不愿做管仲的人呢?”三、语言表达1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________”一句的注释。【解析】 本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材料选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内容都是对《孟子》的注释。题目又明确问“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一句的注释”,其实即便没有这样的语境,考生对“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也是十分熟悉的。难度不大。【答案】 浩然之气(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12\n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归纳和概括要建立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概括准确、全面,需要结合上下文,还需要结合孟子的话来理解。【答案】 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四、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孟子曰:舜发于……死于安乐也”,完成12~14题。12.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入则无法家拂士B.人恒过,然后能改C.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D.然后知生于忧患【解析】 A项,法家:古义,守法不阿的大臣;今义,指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B项,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用在后一句中。C项,所以:古义,用……的方法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D项,古今义都是指忧虑祸患。【答案】 D13.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__________;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治理国家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14.翻译下面的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文: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文: 【答案】 (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以前不具备的能力。(2)内没有守法不阿的大臣和直言敢谏的士,外没有敌国干涉与侵略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