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2022-202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课时1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2022-202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课时1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pptx 2022-06-18 15:16:40 175页
剩余171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第一单元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n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1课\n教材必备知识精练\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70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的伟大成就。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团结全体中华儿女,继续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的开放战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节选自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答案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穷二白披肝沥胆另眼相看互利共赢B.积贫积弱披肝沥胆刮目相看相辅相成C.一穷二白同心同德另眼相看相辅相成D.积贫积弱同心同德刮目相看互利共赢1.D 一穷二白:穷,指工农业不发达;白,指文化科学水平不高。形容基础差,底子薄。积贫积弱:(国家、民族)长期贫穷、衰弱。由“近代以后100多年……悲惨命运”可知,应用“积贫积弱”。披肝沥胆:比喻开诚相见,也形容极尽忠诚。同心同德:指思想、行动一致。此处无开诚相见、极尽忠诚的意思,应用“同心同德”。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结合后文“伟大成就”可知,应用“刮目相看”。互利共赢:互相都有利,双方都可以取得成功。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由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利益观”可知,应用“互利共赢”。\n答案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任何力量都不能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B.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C.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任何力量都不能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D.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2.D 联系前句“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和后面的“前进征程上”可知,此处应先强调地位的稳固,再“前进”,排除B、C两项。A、D两项相比,D项的语气更强烈,故选D。\n答案3.下列各项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苏炳添没有摘金夺银,但他凭借自己的体育精神被广大网友亲切地称为“苏神”。B.“我是老军人、老党员,这次一定要作为志愿者支援抗洪一线。”魏建平主动请战。C.在倡导以奋斗成就出彩人生时,“吃苦”“拼搏”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词。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3.C C项和画波浪线句中的引号都标示突出强调;A项,标示特定称谓;B项,标示直接引用;D项,标示讽刺和否定。\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勇担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不畏艰难险阻,不惧流血牺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发愤图强、改革开放,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走过百年光辉历程、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70多年、拥有95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得到了约14亿中国人民最广泛的支持和拥护。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要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①,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植根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斗志。我们党只要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②!\n答案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答案】①继续走好前行的路②就必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解析】第①处,与“走过的路”“来时的路”对应的应是“前行的路”或“将来的路”;由“认真回顾”“不能忘记”的搭配可知,与之对应的可填“继续走好”。由此可知此处可填“继续走好前行(将来)的路”。第②处,“我们党只要……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是条件,后面应填结果,如“必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之类的内容;与“只要……”搭配的应是“就……”。由此可知此处可填“就必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n答案5.请分别用一个以“中国共产党”为主语的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8个字。5.【答案】第一段: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取得了伟大成就。第二段:中国共产党前行不忘初心,必将不败。【解析】由第一段的“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可知,本段主要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取得了伟大成就;由第二段的“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和最后一句可知,本段主要讲的是中国共产党前行不忘初心,必将不败。\n学科关键能力构建\n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材料一: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是落伍了。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的复辟阴谋的有力的武器,我们必须牢牢地掌握这个武器。在国际上,我们必须和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团结在一起,首先是和苏联及各新民主国家团结在一起,使我们的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复辟阴谋的斗争不致处于孤立地位。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会是永远胜利的。\n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将使我们的建设工作获得迅速的成功。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业已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极好条件是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的人口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我们面前的困难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但是我们确信: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所战胜。中国人民已经具有战胜困难的极其丰富的经验。如果我们的先人和我们自己能够渡过长期的极端艰难的岁月,战胜了强大的内外反动派,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摘编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材料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一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的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拥有显著的制度优势、雄厚的物质基础、丰富的人力资源、完整的产业体系、强大的科技实力、广阔的市场空间、强劲的发展韧性,具备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有利条件和坚实基础。\n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成就,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这一阶段,从历史通向未来,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历程一脉贯通。在新发展阶段,我们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摘编自李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要发展中国、稳定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不仅要求我们具备强大的物质基础,也要求我们具备强大的精神力量。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但它必须与时代融合才能为现时代的人们所接受。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紧密结合。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中国力量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主体,唯有人民才能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民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之源。实现中国梦,需要最大限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需要充分发挥全体中华儿女的聪明才智。追梦需要勇气,圆梦需要行动。我们既要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勇气蹚过深水区去追梦,也要诚实劳动、开拓创新,以实干兴邦,以实干圆梦。(摘编自朱可辛《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n答案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人民民主专政”优越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用以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B.可用以反对内外敌人的复辟阴谋。C.令建设工作获得了迅速的成功。D.有助于经济水平在短时间内提高。1.C 文中说的是“将使我们的建设工作获得迅速的成功”。\n答案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百年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实现了复兴目标。B.制度优势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有利条件之一。C.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取得了伟大历史成就,已经解决了贫困问题。D.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标志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2.B A项,“实现了复兴目标”错误,文中说的是“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C项,“已经解决了贫困问题”错,文中说的是“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D项,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n答案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对“实现中国梦”的条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之一。B.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团结在一起,为实现中国梦创造了坚实基础。C.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中国精神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力量。D.实现中国梦需要勇气和行动,需要创新精神、实干精神。3.C “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中国精神”错误,文中说的是“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n答案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思路结构。4.【答案】①首先回顾了中国人民斗争的历程,论证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②然后指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后面临的新形势,以及保障胜利的方法;③最后展望未来,从经济建设方面描绘民族振兴蓝图,表明中国必然胜利的决心和信心。【解析】第一段,先写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然后回忆一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列举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等;最后强调中国的革命已获得世界的认可。第二段,写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反对内外敌人复辟阴谋的有力武器,我们要团结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第三段,从经济建设的角度描绘中国发展蓝图。由此,即可得到答案。\n答案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主要原因。5.【答案】①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③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以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态度奋斗,坚持实干精神。【解析】材料一“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将使我们的建设工作获得迅速的成功”“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答案①材料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跃上新的大台阶”“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答案②材料三“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我们既要以敢于啃硬骨头……以实干兴邦,以实干圆梦”答案③\n二、[2022福建福州一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材料一: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要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n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摘编自习近平《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及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材料二:哈佛大学研究教授杜维明称,儒家思想是一种精神性很强的人文主义,其倡导的包容、平等,正是不同文化间交流对话的基础和中介。他认为儒家的金科玉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同于西方文明中“你想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的为人准则。前者以对等精神作为交流的前提条件,抱着开放和接受的态度去听取别的声音。而后者坚持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一定对别人也好。自信加上自我正确的心理,常易成为人类沟通的抑制性因素。“如果被注入劝导、说服甚至转化别人的热情,就会产生相反效果,使对话变成一场灾难。”\n杜维明阐释说,儒家的价值导向是专注于现世,倡导敬畏上天的创造力和无穷的宇宙改造力,同时也倡导人的主观作用,因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作为宇宙改造的参与者和进化过程的共同创造者,儒家文化认为人有义务去实现上天在人间的创造力。而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儒家文化认为,对他人持开放态度,是人类互动的思想方法基础。没有宽容,便不会有对话。宽容要求有谨严的自我意识,别人的存在不是威胁而是机会。人们需要积极承认他人的存在体现了内在价值,即他或她的独立、自主、完全。尊严是既有现实,不可能被否认、拒绝或因主观愿望而消亡。持这种认识,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出尊重感。(摘编自邹瑞玥《儒学家杜维明:儒学传统是文明对话的中介》)材料三:从世界观的层面看,“文明冲突论”错误的根源是用西方排他性、对抗性、集团性的思维方式来看当代世界,这就使亨廷顿看不到后冷战时代建构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历史大势。全球化时代,任何一场国际冲突都将是世界的灾难。因此,时代赋予理论家的使命应该是化解冲突,而不是建构更大的冲突,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行其德而四方得遂长焉”的作用。在西方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以认同为基础的国际冲突。亨廷顿认为,后冷战时代各国都面临着“找到敌人”的任务,因为“如果没有真正的敌人,也就没有真正的朋友。除非我们憎恨非我族类,我们便不可能爱我族类”。这种对抗性的思维方式与新时代中国外交所承袭的“中国智慧”是格格不入的。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天下观”与西方一神教的世界观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找不到异己或者敌人,西方政治就好像失去了风向标,甚至失去了激情和动力。”\n后冷战时代,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已成大势所趋。对习惯其霸权地位的西方国家而言,这肯定是需要适应和习惯的变化。亨廷顿看到世界“正在跨入一个多种文明相互影响、相互竞争、和平共处、相互适应的时代”,但“西方衰落”和“非西方文化的复兴”还是引起他的焦虑,进而担心没有西方“主导”的世界会陷入更大规模的冲突。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恰恰是某些西方国家继续用这种对抗性的世界观来看待新的世界,才让自己和别人在后冷战时代付出更大的代价。也许,这才是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的深层原因和真实代价。(摘编自田德文《“文明冲突论”错在哪里》)答案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要想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做好今天的事业,离不开继承包括儒家学说在内的中国历史文化。B.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主张,坚持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一定对别人也好,强化了推己及人的内省精神。C.我们只要用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待各种文明,而不是用对抗性和排他性去看待,那么文明的冲突就可能避免。D.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并生根发芽,说明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具有开放性的特点。6.B 坚持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一定对别人也好的是西方文明中“你想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的为人准则。\n答案7.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维明认为儒家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源于儒家的价值导向是专注于现世,倡导人的主观作用。B.对他人持开放态度,是人类互动的思想方法基础,只有意识到其他人的存在不是威胁而是机会,才能让对话成为可能。C.亨廷顿因“西方衰落”和“非西方文化的复兴”而内心焦虑,他没有看到各种文明可以美美与共、和平共处。D.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的深层原因可能和某些西方国家继续用对抗性的世界观来看待新的世界有关。7.A 原文说的是“儒家的价值导向是专注于现世,倡导敬畏上天的创造力和无穷的宇宙改造力,同时也倡导人的主观作用,因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n答案8.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切文明均有其价值,没有高下、低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都应该被尊重。B.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包容、平等,是一种精神性很强的人文主义。C.儒家思想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在杜维明看来,其是不同文化间交流对话的基础和中介。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加强交流合作,深化互学互鉴,这样才能让世界变得更美丽、更和平。8.C 原文说的是“其倡导的包容、平等,正是不同文化间交流对话的基础和中介”。\n答案9.结合材料一的内容指出作者在阐述中华文明时所用的手法,并给中华文明下定义。9.【答案】(1)排比。(2)中华文明是一种以亲仁善邻和协和万邦为处世之道、以惠民利民和安民富民为价值导向、以革故鼎新和与时俱进为精神气质、以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为生存理念的开放性的文明形态。【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可知,这四个形式一致的句子阐述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采用的手法是排比。(2)下定义时,首先找到被定义概念与邻近属概念,即“中华文明”和“文明形态”,确定句式为“中华文明是……的文明形态”;再把“亲仁善邻……的生存理念”转换成适合作为“文明形态”的定语的短语,放到“的文明形态”前即可。\n答案10.如果你在国际交流的场合,遇到一名外国学生,他说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中国必然要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形成对抗,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进行驳斥。10.【答案】你的观点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如出一辙,缺少文明互鉴的思维,是在用排他性、对抗性、集团性的思维方式来看当代世界,看不到后冷战时代建构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历史大势。西方文明抱着自信加上自我正确的心理,常抑制人类沟通,习惯霸权地位的西方国家并不能给世界带来幸福和自由;而中华文明以亲仁善邻和协和万邦为处世之道,把对等精神作为交流的前提条件,抱着开放和接受的态度去听取别的声音,不仅能够成就自己,也能够贡献世界。【解析】结合材料三可知,这名外国学生的观点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一致的。具体作答时,可先结合材料三指出这种观点错在哪里,然后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具体分析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的不同,进一步驳斥该学生的观点。\n长征胜利万岁第2课\n教材必备知识精练\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长征,是一条荆棘遍布的险途。1934年10月,中国红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了长征的伟大征途。翻越绵延的雪山,跨过无边的草地,绵延万里的漫漫长征路,每一步都饱含革命先烈的血与泪。长征,也是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凭借顽强拼搏的理想信念和坚如磐石的精神,让革命先烈血战湘江,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经历的两万五千里征途,中国红军最终在陕甘宁地区胜利会师,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从此走向坦途。近百年来,(    )。我们不仅要牢记这段的历史,铭记红军的,更要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脚踏实地走好我们这代人自己的长征路!\n答案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开启 惊天动地 可悲可叹 奇功伟业B.开启 艰苦卓绝 可歌可泣 丰功伟绩C.经历 艰苦卓绝 可歌可泣 丰功伟绩D.经历 惊天动地 可悲可叹 奇功伟业1.B 开启:打开;开创。经历:亲身见过、做过或遇到过;亲身见过、做过或遇到过的事。此处强调长征的开始,应用“开启”。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由前文“血战”“强渡”“飞夺”等可知,此处强调长征的艰苦,应用“艰苦卓绝”。可悲可叹:令人悲伤,令人叹息。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这里强调要铭记这段值得歌颂的历史,应用“可歌可泣”。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奇功伟业:卓越的功勋事业。这里两个词均可使用。\n答案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不忘初心,昂首奋进,作为宝贵的历史财富薪火相传B.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不忘初心、昂首奋进的长征精神,作为宝贵的历史财富薪火相传C.长征精神作为宝贵的历史财富薪火相传,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不忘初心,昂首奋进D.作为宝贵的历史财富薪火相传的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不忘初心,昂首奋进2.C 括号前是对长征的介绍,故应把“长征精神作为宝贵的历史财富薪火相传”放在前面,作为对上文的总结,且“长征精神”放在句首与前文衔接更紧密;括号后强调长征精神对后人的影响,故把“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不忘初心,昂首奋进”放在后面。\n答案3.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答案】凭借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顽强拼搏的精神,革命先烈血战湘江,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解析】语病修改搭配不当“坚如磐石”应修饰“理想信念”,“顽强拼搏”应修饰“精神”。成分残缺“凭借……让革命先烈……”主语残缺,可删掉“让”。\n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5题。材料一: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n材料二:4.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概括长征的意义。答案4.【答案】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解析】作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长征又是宣言书”“长征又是宣传队”“长征又是播种机”这三句话,明确其各自对应的是什么内容,然后简要概括即可。\n5.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为材料二写一段解说词,介绍红军长征的大致经过和精神。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50字。答案5.【答案】红军长征起于瑞金止于会宁,行程二万五千里。途中,将士们历经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大小战役,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是人类精神的丰碑,它体现出一个被压迫的民族,为独立、自强和正义事业而百折不挠、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解析】解说词是口头解释、说明事物的文体。往往事先拟好文稿,通过对事物的准确介绍,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实情、状态和意义,力争收到宣传效果。说明长征的大致经过时,根据箭头的指向可知,红军从“瑞金”出发,经历的重大事件有“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懋功会师”“激战腊子口”等,最后“会宁大会师”。阐释长征精神时,可以写长征途中为了独立、自强和正义,不断拼搏、勇于牺牲的精神等。\n学科关键能力构建\n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飞夺泸定桥杨成武经过整整一夜的急行军,第二天早晨六点多钟,到达了泸定桥西岸。黄开湘同志和我领着营连干部到河边来察看地形。泸定桥果真是地形险要,就连我们这些长途跋涉、征战万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攻关夺隘的人,看了都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气。泸定桥飞架于大渡河上。这里古称“泸水”,诸葛亮所谓“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就是指这一带。贡嘎山、二郎山,两山夹峙,大渡河水在陡峭狭窄的缝隙中奔腾,从高处俯瞰,只见恶浪滔滔,浓雾升腾,满河满谷都是银色的浪花,如瀑布,如山洪,冲击着河底参差耸立的礁石,溅起一丈多高的水柱,发出雷鸣般的轰然巨响,令人耳聋目眩。纵目远眺,处于两山之间的大渡河真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天然巨堑。悬于高空中的便是我们要抢占的泸定桥!它只有十三根铁索,共有三十余丈长,八尺多宽。每根铁索都有碗口粗,九根作为桥面,四根作为扶手。听说桥面原来铺有三尺宽的木板,眼下,敌人已经把桥板全部抽掉,只剩下寒光闪闪的十三根铁链子了,不要说上去,看着都令人头晕目眩!铁索两端还筑有桥楼。如今在东岸的桥楼上,敌人垒起沙袋,搭成一个牢固的桥头堡,黑幽幽的射孔里露着机关枪口。\n到了中午,也没顾上吃午饭,就召开了全团干部会议。会议刚开始,就碰上敌人从对岸打过来一排迫击炮弹,其中一发落在会场屋顶上,顿时炸开了一个大窟窿,好像给我们开了一个天窗,弹片、瓦片直泻下来。坐在会场里的干部只是抬头瞅了瞅,一个也没动。我趁机站起来说:“敌人又给我们动员了!我们必须打过桥去!”详细地分析了眼下的敌情之后,我又说:“不多讲了,现在大家说说,该让哪个连担任突击队?”话音刚落,坐在我对面,平时不爱说话的二连连长廖大珠唰地站了起来。他那矮小而结实的身子激动得有点发抖,黝黑的脸一下红到了耳根。他吃力地说:“一连过乌江立了功,成了渡江模范连,我们要向一连学习,争取当夺取泸定桥的英雄连……”“夺桥任务非给我们三连不可!”三连长王友才没等廖大珠说完,也霍地站了起来。其他连队的干部也都坐不住了。黄开湘指定二连任突击队,廖大珠一听欢喜若狂,激动得站了起来。下午四时,总攻开始。黄团长与我手握短枪,站在桥头指挥战斗。当事先准备的全团数十名司号员组成的司号队同时吹响冲锋号时,我方所有的武器一齐向对岸开火,枪弹像旋风般刮向敌人阵地,一片喊杀之声犹如惊涛拍岸,山摇地动。二十二名经过精选的突击队员手持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在廖大珠的率领下,冒着对岸射来的子弹,扶着栏杆,踩着摇晃的铁索,向敌人冲去。紧紧地跟在后面的王友才率领三连组成的一梯队,背着枪,腋下挟着木板,一手抓着铁索链,边爬,边铺桥板,边冲锋。敌人被我们英勇的突击队吓呆了,他们纷纷从桥头工事里钻出来,掉头就跑。\n突击队爬完最后一节铁索,几乎就要接近敌人的桥头了。突然,西城门燃起熊熊烈火,火光冲天。“同志们,冲过去!”黄开湘团长挥着手里的短枪。“前进!”廖大珠同志一跃而起,带头冲进火海。他头上的帽子着火了,身上的衣服着火了,然而,他仍旧不顾一切地向火里扑去。又一个,两个,三个……他们把手榴弹扔到敌群中间后,挥舞着闪光的马刀,杀向了敌人。三连后面,黄开湘团长带领着二梯队,像潮水般涌上了桥头。那二十二个勇士已冲进城里,正与敌人作殊死的搏斗。他们的子弹、手榴弹快要用光了,敌人开始向他们反扑了。在刚刚降临的夜色中,他们抡起大刀片,见人就砍,眼前一个黑影一个黑影地倒下去,路两侧的不少棵树,也都被拦腰斩断了。就在突击队眼看支持不住时,我带着三连赶到,一阵冲杀,把敌人的反扑压了下去。当滔滔的大渡河水映着初升的一轮明月时,我们已全部占领了泸定城。我们立即派人迎接刘伯承总参谋长和聂荣臻政委进泸定城。下半夜两点钟,他们说:“你先带我们看看桥去。”夜,一片沉寂,一牙新月镶嵌在二郎山顶上湛蓝的夜空,稀疏的星星闪烁着微弱的光芒,银霜遍地,寒气袭人。在桥中央,刘总参谋长停住脚步,俯视大渡河里奔腾的急流,随后用脚重重地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感慨万千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应该在这里竖一块碑!记下我们战士的不朽功勋!”刘总参谋长又说。第四天,红军千军万马从泸定桥上越过了天险大渡河。\n三十年后,一个战友给我送来一些泸定桥的照片,铁索桥依然如故,上游又新建了一座雄伟的大钢桥,成为康藏公路的孔道。我依稀看到那二十二名勇士攀缘铁索,看到敌人在桥头纵的抵抗勇士们的熊熊火焰。前年,泸定县重建纪念馆,要我写点纪念文字,我忽然想到刘伯承元帅当年应该竖个碑的话,于是欣然提笔:无边风雨夜,天堑大渡横;火把照征途,飞兵夺泸定。(摘编自《杨成武回忆录》)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我趁机站起来说:‘……我们必须打过桥去!’”这个细节看,杨成武善于抓住时机,激发指战员的作战欲望。B.红军取得飞夺泸定桥的胜利,得益于事前周密的部署,以及指战员英勇无畏、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C.全团干部会议中干部们的发言表明,红军队伍中有着浓厚的作战不甘人后、争立新功、以争当模范为荣的战斗氛围。D.敌人企图凭借大渡河天堑消灭红军,而红军夺取泸定桥,渡过了大渡河。刘伯承事后想来仍心有余悸,所以在桥上连跺三脚。答案1.D “事后想来仍心有余悸”错。根据“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可知,刘伯承是因感慨胜利来之不易而连跺三脚。\n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描写了大渡河的水深流急,为下文写渡河之不易作铺垫。B.“坐在会场里的干部只是抬头瞅了瞅,一个也没动。”这个细节描写生动塑造了红军干部处变不惊、无惧无畏的形象。C.画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描绘出了大战过后的宁静,使文章的叙述节奏显得张弛有度。D.结尾一段照应前文,行文严谨,而题诗又总结了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壮举,以诗歌的形式收束全文,使文章韵味悠长。答案2.A 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n3.善于运用衬托手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结合文本举两例分析说明。答案3.【答案】①用红军战士的反应衬托泸定桥之险:经历了长途跋涉、征战万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攻关夺隘的红军战士看了都不禁倒抽一口冷气,可见泸定桥之险。②正面描写大渡河、泸定桥之险要,衬托夺桥任务之难:大渡河水深流急,是无法逾越的天堑,泸定桥只有十三根铁索,夺桥之难,显而易见。③以敌人防守之严、主动挑衅衬托夺桥任务的艰巨:敌人抽掉桥板,在桥头搭起堡垒,放炮弹挑衅,可见其准备充分,信心十足,以此衬托红军夺桥任务之艰难。(任意答出两点即可)【解析】题干中明确要求结合文本举例分析衬托手法的运用。作答时,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衬托手法,即为了突出某一事物而使用的一种手法,用对某一事物的描写来突出主要描写对象的某种特质。然后找到文中哪里使用了衬托手法,指出以什么衬托什么,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如文章第二段写红军战士看了泸定桥的情况都不禁倒抽一口冷气,这是用红军战士的反应衬托泸定桥之险。\n4.回忆录与自传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4.【答案】①从人物上看:自传的主人公是自己,而回忆录的主人公不一定是自己。本文的主人公并不是“我”,而是英勇的红军指战员。②从内容上看:自传主要记叙自己的人生经历;而回忆录则主要以个人经历为主线,串联起与之有关的人和事。本文主要记叙的不是“我”自己的人生经历,而是以“我”的视角,记叙广大红军指战员英勇夺取泸定桥的激动人心的经过。③从主旨上看:自传主要表现自己的成长历程,抒写自己的人生感悟;而回忆录主要表现社会生活,记录历史事实,具有史料价值。本文主要通过记叙红军夺取泸定桥的历史事件,展现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表现红军指战员为了革命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优秀品质。【解析】自传与回忆录都是偏记叙性文体,二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而在分析文体特点时,可从写作目的(主旨)、写作内容、写作对象等方面入手。对于本题来说,可以用“顾名思义”的办法展开思考:自传就是自己的传记,自己就是作品的主人公,内容上显然是以自己为中心,主旨也是表现自己的人生经历、人生感悟;而回忆录是回忆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范围上应该比自传要广,主旨可能是表现自己,也可能是反映一段现实生活。然后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即可。\n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挺进豫西陈 赓1947年10月底,我们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开始南下,11月1日至5日连克宝丰、鲁山、南召、方城、叶县、临汝、郏县、登封诸城。解放临汝、郏县的战斗,歼灭了敌十五师残部,活捉了十五师师长武延麟。武延麟在国民党军队中是善于防守的,但在我军面前却变成了逃跑将军,我军在铁门歼敌六十四旅时,他南逃临汝。当我军11月1日急袭临汝的时候,他又丢掉他的部下逃到郏县。但他刚到郏县,我军即已兵临城下,把郏县包围起来。这次,他再也跑不掉了,乖乖地作了我军的俘虏。敌人为了破坏我在豫西的展开,以三师、二十师等五个旅的兵力尾我南下。当我军快要解决郏县战斗的时候,这五个旅的先头部队离城只有三里地,但是指挥员沉着稳定,指挥部队全歼了敌人才撤出城外。11月8日我们为了研究如何对付尾追的敌人,在南召附近召开了前委会议。会议上,个别同志主张立即歼灭这个敌人,或者把部队拉向西面,到伏牛山的牛背上去建立根据地。这两个主张,既违背了毛主席不打无把握之仗的指示,又过分地估计了困难,实际上是右倾思想的反映。因为这时我们能够集中作战的兵力也不过五个旅,又在新区,并无立即歼灭这股敌人的把握。但是,我们却能扯散它,消耗它,而当它被扯散、消耗了以后,我们就能集中优势兵力乘机各个歼灭。同时,从\n中原的全局着眼,我们的主力绝不能向西钻到大山里去,而要在平汉路以西的广大地区展开,以便于更有力地配合挺进中原的主力作战。基于这种认识,绝大部分的同志都坚决地批判了错误的主张,决定以十三旅等部伪装主力,西向镇平、内乡、西峡口,斩断敌人的西荆公路,与南下开辟陕南的部队呼应,引诱敌第三师等部西援,而主力则在伏牛山东麓广大地区展开。刘(伯承)邓(小平)首长所率我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始终吸引了敌人三四十个旅的兵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起了巨大的战略作用。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豫皖苏,吸引和歼灭了大量的敌人。这都便利了我们在豫西展开。我们在豫西展开后,毛主席指示我们配合华东野战军破击平汉路,斩断敌人在中原的南北动脉,吸引大别山的敌人回援,配合我刘邓野战军主力粉碎敌人的围攻。我们根据主席的指示,主力东向平汉路,并以十一旅南向桐柏,接应我十纵由大别山向桐柏展开。12月13日,我们配合陈(毅)粟(裕)大军开始了平汉路的大破击。当我军破击平汉路以前,敌人的第三师还被我十三旅等部牵着向豫陕交界地区的大山中前进,敌人的中央社还说:“已把陈赓主力追入伏牛山地区,共匪士气低落,逃亡严重,粮食困难。”我十一旅进入桐柏地区后,敌人又认为我主力在桐柏,赶忙由宛西跑到桐柏。我们配合陈粟大军破击平汉路开始以后,敌人才发觉我主力在东。故第三师急忙又由桐柏折回平汉路。\n20日,第三师到达驻马店。这时,我们已经控制了遂平、漯河间的广大地区,决定协同陈粟大军的一部诱敌北进。24日,敌人进至西平、遂平间的祝王寨、金刚寺地区,被我们和华东野战军的一部歼灭了。敌第五兵团参谋长李英才被俘后说:“贵军用兵真是神出鬼没。我们以为你们主力向西,结果是主力在东。我们被你们拉着走了一个大圈子,肥牛拖成瘦牛,最后被杀掉了。”平汉战役,陈粟大军和刘邓大军胜利会师,我们也归还主力建制。这次战役,斩断了平汉路,使平汉路东西两侧的解放区连成一片,并调动了敌十一师等部从大别山回援平汉路,有力地配合了大别山的战斗。从此,中原的战局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挺进豫西,是毛主席在挺进中原中所安排的右后一路。在我们杀进豫西以后,毛主席指示我们首先西向作战,既造成继续展开的有利形势,又配合西北野战军转入进攻;然后转师向东向南,开辟广大的地区,直接配合挺进中原的主力作战。实践完全证明了毛主席这种战略安排和指挥的英明。在作战中,主席又指示我们灵活机动地调动敌人,歼灭敌人。当有分散之敌易于歼灭的时候,就首先歼灭这些分散之敌;当敌人集中兵力的时候,就设法分散敌人、消耗疲惫敌人;当敌人被分散、被消耗疲惫了以后,就以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我们忽东忽西,忽散忽聚,完全主动,敌则疲于奔命,遭受歼灭。敌人陕东兵团的被歼、十五师的被歼、第三师的被歼和以后洛阳守敌的被歼,都是我们在主席的指示下,执行了主席的军事思想的结果。(选自《人民日报》1961年1月1日,有删改)\n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破坏我军在豫西的展开,敌军派遣五个旅尾随我军,在我军攻打郏县时,敌军五个旅的先头部队离郏县只有三里路,可见当时敌我斗争形势的紧张严峻。B.我军作战善于相互配合,比如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豫皖苏,便于陈赓率领的部队在豫西展开,陈赓率领的部队配合陈粟大军破击平汉路。C.文章使用了大量的地名,能够使读者根据地名变化明确了解我军经过的地方、参加过的战斗,以此表现我军挺进豫西的艰险和我军昂扬的斗争精神。D.平汉战役使得平汉路东西两侧的解放区连成一片,调动敌军部队离开大别山,配合了大别山的战斗,使中原战局进入一个新阶段。答案5.C “我军昂扬的斗争精神”不合文意。\n6.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介绍国民党将领武延麟善于防守的特点和他的逃跑路线,是为了体现我军在挺进豫西时作战的勇猛和行动的迅速。B.作者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了我军挺进豫西的几个重要环节,便于读者掌握这段历史的基本情况。C.作者率领的部队在挺进豫西对付敌军时,先是伪装主力部队,诱敌尾随,达到扯散、消耗敌人的目的;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D.本文末段总结了挺进豫西取得胜利的原因,交代了被歼灭的敌方军团,充满了胜利的喜悦,集中体现了作者优秀的指挥才能。答案6.D “集中体现了作者优秀的指挥才能”错,末段主要说的是挺进豫西取得胜利是执行毛主席军事思想的结果。\n7.在南召附近召开的前委会议,对我军挺进豫西有哪些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7.【答案】①批判了两个错误主张,即立即消灭敌人和把部队拉向西面。②制定了正确的作战路线,即用十三旅等部伪装主力,与南下部队配合诱敌,主力在伏牛山东麓展开斗争。【解析】回答本题时,要重点思考前委会议后我军的具体做法,在此基础上结合第二段的具体内容可知,其作用有两个:一是批判错误的主张,一是为后来我军挺进豫西确定了正确的作战方向。\n8.文章引用“敌人的中央社”的报道和敌方参谋长李英才的话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案8.【答案】①揭示敌军对我军军事行动理解错误。②照应上文,明确前委会议决定的正确性。③表明我军战略安排和指挥的英明。【解析】敌人的中央社的报道和李英才的话表明敌军对我军挺进豫西的相关军事行动理解错误,而李英才的话还表现了他对我军的佩服;二者共同表明了我军在南召附近召开的前委会议决定的正确性,以及我军战略安排和指挥的英明。\n*大战中的插曲第2课\n教材必备知识精练\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无数英雄烈士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用鲜血和生命保证了民族的尊严。杨靖宇、赵尚志、左权等英雄的名字,我们。纪念抗战胜利,就是要记住这些英灵。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但是沉痛的历史不能遗忘。从1931年到1945年,大半个中国被践踏,930余座城市被占领,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3500多万人或伤或亡……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    )。在南京,侵华日军入城烧杀淫掠,犯下了的滔天罪行;在重庆,侵华日军对山城进行大轰炸,制造了的“六五”重庆大隧道窒息惨案。如今,面对一切否认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行,不论讲得如何,我们都应当予以坚决抵制。血染的抗战历史,不容任何人和机构随意篡改、美化、恶搞。\n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无数英雄烈士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B.在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无数英雄烈士以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C.在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无数英雄烈士以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用鲜血和生命保证了民族的尊严。D.在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无数英雄烈士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用鲜血和生命保障了民族的尊严。答案1.B语病修改成分残缺可在“视死如归”前加“以”。搭配不当可将“保证”改为“捍卫”。\n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耳熟能详罄竹难书骇人听闻振振有词B.耳濡目染擢发难数骇人听闻理直气壮C.耳濡目染罄竹难书耸人听闻振振有词D.耳熟能详擢发难数耸人听闻理直气壮答案2.A 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此处强调的是人们对那些为国牺牲的英烈们的名字非常熟悉,应用“耳熟能详”。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形容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此处强调日军犯下的罪行数不胜数,两词均可使用。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此处说的是日军制造的重庆大隧道惨案,应用“骇人听闻”。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此处是在批判那些否认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行,应用“振振有词”。\n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侵华日军带给中华民族的巨大灾难由一组组数据浓缩着B.一组组数据把侵华日军带给中华民族的巨大灾难浓缩着C.一组组数据浓缩着侵华日军带给中华民族的巨大灾难D.中华民族的巨大灾难是侵华日军带来的,一组组数据浓缩着这些灾难答案3.C 根据上文“930余座城市被占领,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3500多万人或伤或亡”等内容可知,所要填写的语句开头陈述的对象应该是“一组组数据”,排除A、D两项。B、C两项相比,C项语意表达更简洁,故选C。\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一直以来,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作品热度不减。《太行山上》《亮剑》等优秀影视作品再现抗战历史,得到观众高度评价。①,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分析、市场检验的作品。观众对优秀抗战剧的需求非常大,而作为大众艺术的影视剧,为普通观众提供了了解抗战历史的渠道,甚至成为人们进一步钻研历史、发现真知的钥匙。因此,只有创作出尊重历史真实的优秀抗战剧,②,进而帮助他们了解历史真相,寻求民族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心。然而有一段时间,③。一些情节离谱、趣味庸俗、审美粗糙的抗战“雷剧”让人大跌眼镜。这些剧目或是罔顾历史事实,或是违背常识常理,或随意戏说解读历史。缺乏历史厚重感的抗战剧,极大地扰乱了观众对真实历史的认知,尤其是会对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清历史本源、正文艺视听,必须严把制作关、审核关、播放关,推动相关影视剧创作迈向更高水准。\n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4.【答案】①一部好的抗战题材影视剧 ②才能满足观众欣赏抗战剧的需求 ③抗战剧质量参差不齐【解析】第①处,由前文的“《太行山上》《亮剑》等优秀影视作品再现抗战历史,得到观众高度评价”和后文“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分析、市场检验的作品”可知,此处要填写的应是“一部好的抗战题材影视剧”之类的内容。第②处,由前文“只有创作出尊重历史真实的优秀抗战剧”和后文“进而帮助他们了解历史真相,寻求民族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心”可知,此处填写的关联词应与“只有”呼应,填写的内容应是优秀的抗战剧对观众的积极影响,再结合前文“观众对优秀抗战剧的需求非常大”等内容可知,此处可填写“才能满足观众欣赏抗战剧的需求”。第③处,由前文“然而……”可知该处填写的内容和上文形成转折关系,再结合后文“一些情节离谱、趣味庸俗、审美粗糙的抗战‘雷剧’让人大跌眼镜”等内容可知,此处可填写“抗战剧质量参差不齐”。\n5.简要概括上文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答案5.【答案】因为抗战剧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缺乏历史厚重感,负面影响较大,所以有必要推动抗战影视剧创作迈向更高水准。【解析】第二段共有五句话,主要介绍了我国抗战影视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前四句分析抗战影视剧存在的问题及负面影响,从中可提炼出“抗战剧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缺乏历史厚重感,负面影响较大”等内容。最后一句介绍解决该问题的办法,从中可提炼出“推动抗战影视剧创作迈向更高水准”等内容。将以上提炼的内容合并,采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述即可。\n学科关键能力构建\n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强渡大渡河聂荣臻夺取安顺场的任务,当然由我们先遣队来承担,那时驻守安顺场的两个连的敌人,根本想不到我们会来得这么快,以为还有几天路程呢,很麻痹,我们来个突然袭击,很快就把它肃清了。河水轰轰隆隆的巨大咆哮声,淹没了激战的枪声,对岸的敌人并没有发觉。我和伯承同志进到安顺场边一间老百姓住的棚子里,把一营营长孙继先找来,伯承同志仔细地询问了渡河的准备情况,然后进一步给他明确了任务,指示了注意事项。我对孙继先同志说:“前几天看到敌人飞机扔下来的传单,说我们毛主席要成为石达开了。但是我们不是石达开,也不可能成为石达开。因为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结合在一起,有坚强的政治工作,有超乎寻常的勇敢精神与吃苦精神,这是石达开所没有的,我们一定要渡过河去,我们也一定能渡过河去;渡过去,我们的行动就自由了。”我要他回去动员部队,把渡河的一切准备工作做好。这时,一营已经夺到了敌人的一条小船。这条小船是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其他的船早被敌人划到对岸去了。就是这条船,还是一条坏船,我们不得不加以修理。大渡河宽约百米,深约三十米,流速每秒四米左右,很远就可以听到激流的咆哮声,这是长征以来,我们渡过的水流最湍急的河流,两个人在河边讲话,如果不用大声音,对方会听不到。\n我和伯承同志到渡口附近,看到一营的同志们为争当突击队争持不休。有一个十六七岁的通信员,争得最积极。我和杨得志同志都说:“由你们营长最后下命令定吧。”后来,这个通信员终于得到了批准,高高兴兴地参加突击队去了。当时决定五月二十五日拂晓强渡。拂晓时我和伯承同志就站在河岸的一个坡地上,旁边就是架着重机枪的阵地。战斗发起后,由有名的迫击炮手赵章成同志和一团机炮连的三个特等射手等,用两门迫击炮和数挺机关枪进行掩护,我们的十七勇士乘着唯一的那条小船,在惊涛骇浪中,冲到了河的对岸,打垮了敌人的防御,占领了滩头阵地。我和伯承同志的心头都充满了激动,为我们英勇无畏的红军感到骄傲!随后,他们掩护后续部队一船一船地渡过河去,船太小,每船只能渡四十多人,直到二十五日晚上一团还有两个连没有渡过去。风急浪高,浮桥又架不成,没有办法,只有一船一船地渡。第二天一师的二、三两团也来到渡口,当天夜间,总算把三个团都渡过了河。在一团渡河还没有完,二、三团还没有开始渡的时候,毛泽东同志来到了渡口。当他得知渡河的困难情况,就立即决定我军要迅速夺取泸定桥,否则大部队一时难以过河,而敌人李韫珩的五十三师已经渡过金沙江,正向我们赶来。红军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危险。毛泽东同志当时确定的部署是:一师和陈赓、宋任穷同志领导的干部团到大渡河对岸,仍由伯承和我率领,从东岸北上赶向泸定桥;由林彪带二师、一军团军团部和五军团,在大渡河西岸赶向泸定桥。安顺场到泸定桥三百多里行程,要求我们两天半赶到。毛泽东同志特别向我们指出,这是一个战略性措施,只有夺取泸定桥,我军大部队才能过大渡河,避免石达开的命运,才能到川西去与四方面军会合。受领任务以后,我和伯承同志就随着一师的部队,登上彼岸。干部团随后也从这里过了河。\n队伍沿着大渡河的东岸继续北上,目的是要策应西岸准备攻占泸定桥的部队。二师四团的任务是作为先头部队沿着大渡河的西岸北上,去夺取泸定桥。我们两支英雄部队,互相支援,夹大渡河北上,当时的情景真是动人。他们在对岸边行军边不断地对我们又是喊又是比划手势,意思是告诉我们哪里有敌人,要我们注意。我们这边也是一样。虽然由于河水的咆哮,大家什么也听不见,但战友的关怀却鼓舞着每个红军战士,大家都加紧了脚步,向泸定桥急进。我看到这种激动人心的场面,更坚信我们决不会做第二个石达开。同时,这次打泸定桥,好在采取了夹河而上的办法,因为大渡河并不宽,越往泸定桥前进就越窄,只有百米左右,两岸的敌人都可以隔河射击,封锁我们前进的道路。我们夹河而上,就可以消灭和驱赶两岸的敌人,保障对岸同志的安全。四团团长是黄开湘,政委是杨成武。他们以急行军的最大速度,二十七日早晨从安顺场出发,还要一边走,一边消灭路途上碰到的敌人,真是行走如飞。他们在路上接二连三地打了几次胜仗,俘虏了敌人的营长、连长等数百人,日夜兼程,冒着大雨,黑夜点起火把,于二十九日早晨六时,抵达泸定桥西岸。他们组织了二十二人的英雄突击队。在当天下午四时,在对岸敌人的火力封锁下,一边在铁索上铺门板,一边匍匐射击前进。是这样奇绝惊险地夺取泸定桥的。这时候我一师二团、三团的几个连队,也从东岸赶到泸定城郊,对四团夺取泸定桥起了策应作用。然后四团冒着敌人放的熊熊大火,攻占了泸定城。\n我和伯承同志带着三团冒雨从大渡河东岸赶到泸定城时,已是后半夜二时了。为了查看泸定桥被敌人破坏的情况,看大部队是否还能从上面通过,就和伯承同志要杨成武带着我们去看看泸定桥。随后,五军团和林彪带的一军团的本队,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带的中央红军大部队,从泸定桥上渡河。我们一过大渡河,就把追击我们的国民党中央军全甩掉了。单从战役的指挥来说,我认为我们的确走了几步关键性的险棋。我们都走胜了。胜利确实来之不易,但也绝非偶然。我们和国民党的斗争,常常是棋高一着,出敌意外。这是因为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有敌人根本不能和我们相比的政治素质和以劣胜优的机动灵活的战术素养,特别是我军指战员那种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中国革命的伟大的牺牲精神,所以有时能绝处逢生,再开得胜之旗,重结必胜之果。一九七九年十月,有的同志要求我为大渡河纪念馆题词,有感于当年红军过大渡河的英雄气概和我们取得这一战役胜利的主要过程,我写下了这么几句:“安顺急抢渡,大渡勇夺桥,两军夹江上,泸定决分晓。”(摘编自《聂荣臻回忆录》)\n答案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不是石达开”的意思是我们工农红军具有石达开领导的太平天国军队不可比拟的军事优势,决不会重蹈他的覆辙。B.“我”和刘伯承直接领导部署了强渡大渡河之战,带领部队从大渡河东岸北上策应西岸部队抢占泸定桥。C.毛泽东在得知渡河的困难后,果断决定速夺泸定桥,后来的事实证明此决策英明果断。D.“我们一过大渡河,就把追击我们的国民党中央军全甩掉了”突出了强渡大渡河战役的意义,表现了作者的自豪和喜悦之情。1.A “我们不是石达开”的意思是工农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是人民的队伍,性质上与石达开领导的军队有根本不同。\n答案2.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线句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写大渡河的奇险,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B.这段文字直接描写大渡河水深流急、声势骇人的情形,衬托出红军渡河任务之艰险。C.这段文字与下文两岸红军夹河而上时相互打手势的情节形成照应,文章结构严谨。D.在对红军准备渡河的叙述中插入这段文字,增加了悬念,使文章的行文富有变化。2.B “直接描写”错,“两个人在河边讲话……对方会听不到”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n答案3.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答案】①聂荣臻的题词总结了大渡河战役的过程,以此收束全文,干净利落,令人回味;②以题词的形式讴歌我军团结协作、英勇作战,从而取得胜利的不朽功勋,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沟通了历史与现实,衬托出强渡大渡河战役的历史感。【解析】作答本题时,关键是要明确文章最后一段的特点。文章最后一段以聂荣臻为大渡河纪念馆的题词为结尾,那么就要分析题词写的是什么,具有怎样的作用。聂荣臻的题词高度概括了强渡大渡河的战斗过程,以此结尾画龙点睛;再结合前文的内容“有感于当年红军过大渡河的英雄气概”可知,聂荣臻认为这次战役的胜利是一次伟大的胜利,展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此外,这是在一九七九年十月的题词,以此结尾,可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章的厚重感。\n答案4.单从战役的过程看,工农红军取得强渡大渡河战役胜利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答案】①党的正确领导,决策及时、关键:面对只有一条船、渡河慢、后有追兵的危急情况,毛泽东果断决定迅速夺取泸定桥。②红军不怕吃苦,有机动灵活的战术素养:顺利夺取安顺场,就是因为红军机动灵活,出乎敌人的意料;两天急行军,从安顺场赶到泸定桥,一边行军,一边消灭敌人,特别能吃苦。③指挥官信念坚定,战士作战勇敢,富于牺牲精神:“我”坚信“我们不是石达开”;十六七岁的通信员争当突击队员,十七勇士在惊涛骇浪中强渡大渡河,二十二勇士在敌人的火力封锁下夺取泸定桥。④红军队伍互相配合,互相鼓舞:两支队伍夹河北上,互相关怀,互相鼓舞,互相配合,最终攻占泸定城。(任意答出其中三点即可)【解析】带着问题阅读全文,标出与“胜利的因素”有关的信息,然后分别从党的领导、战术素养、思想信念、军队配合等方面概括即可。\n二、[2022浙江杭州二中阶段学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文本一:大战中的插曲(节选)聂荣臻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的场面,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这些事情留给人的印象是很深刻的,时间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一想起来,好像并不遥远。百团大战中,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就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之中。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在进攻井陉煤矿的战斗里,我们的部队——三团一营的战士们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女孩,大的五六岁,小的还在襁褓之中。她们的父亲——井陉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受了重伤,经抢救无效殒命,她们的母亲也在炮火中死亡。部队从战火里救起她们的时候,那个不满周岁的女孩伤势很重,经过我们的医务人员及时抢救和治疗,她脱离了危险。前线部队不能带着两个孩子参加战斗,他们请示我如何处理,我答复他们: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她们。至于究竟怎样办,我考虑,或是由我把她们养起来,或是把她们送回去。我想,如果养起来,激烈的战事不知何时结束,边区的环境不仅艰苦,而且敌人“扫荡”频繁,部队经常转移,照顾两个小孩子,将有不少困难。再说,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留在异国他乡,大的五六岁了,已经开始懂事,留下来她很可能会伤感的。她们失去了父母,只剩姐妹二人,不在本国的土地上,将来也会给她们造成痛苦。送回去,爸爸妈妈虽然死了,她们家里总还会有亲戚朋友可以照应吧。想来想去,我决定还是把她们送回去。\n半天工夫,部队就派人把两个孩子送到了我的指挥所。我先抱起那个受伤的婴儿,看到伤口包扎得很好,孩子安详地睡着,我嘱咐医生和警卫员,好好护理这个孩子,看看附近村里有没有正在哺乳期的妇女,赶快给孩子喂喂奶。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小孩子还挺有意思,开始不肯吃,我用水把梨冲洗了以后,她才接了过去。把两个孩子安顿下来,我让炊事员做了一盆稀饭,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孩子就显得不那么拘束了。我问她叫什么名字,她“嗯嗯”地回答着。翻译在旁边说,她说叫“兴子”。我听这个名字差不多,像日本女孩子的名字,日本的女子很多都叫什么子什么子的。其实,这个小姑娘叫美穗子。她1980年来我国探望的时候,对我说,在日本话中,“兴子”的发音和“死了”的发音相近,当时她很小,问她叫什么名字,她不知道怎么回答,只知道说“妈妈死了”,翻译就由此认为她叫“兴子”了。文本二:太行的松柏九州的樱①孙滋溪 姜维朴这里是百团大战的一个侧面,井陉煤矿一片火海浓烟。侵略者妄想用疯狂的屠杀把人民征服,在血洗的土地上建立恐怖的强权。炮火再猛也挡不住英勇的老三团,孩子的哭声却震动了战士的心弦。啊,年轻的母亲已被夺走了生命,赶快抢救孤儿脱离危险。\n不满周岁的妹妹得到中国母亲照看,四岁的姐姐却不吃不眠惊恐不安。怎样才能使幼小的心灵感到温暖?这件特殊的任务落到战士封奇书的面前。难怪十七岁的小封有些畏难,谁听说八路军战士当起日本儿童保育员?语言不通,又不懂生活习惯,病倒了孩子,责任可怎么承担……首长的叮咛使小封勇挑重担,小姑娘的哭声把战士的心震撼,尽管一句话也不相通,从那悲伤的目光,战士领会了万语千言。兴子啊,乖孩子,快擦干泪水,叔叔一定把你送到妈妈身边,喝下这杯冲好的奶粉,老炊事班长还为你准备了早点。也许“妈妈”一语触动了伤痛,小姑娘的哭声更难以收敛。首长和同志们都来看望,会说日语的王干事好不容易把姑娘劝转。兴子啊兴子,请唱一支歌吧,让叔叔的心稍稍放宽。你看这美丽的土地已经洒满了中华儿女的血泪,为什么又把日本人民的苦难增添?\n叔叔把河滩上的弹坑变成“大水库”,叔叔捉来鱼儿和兴子游玩……悲伤和恐惧从孩子心头慢慢消逝,阵阵笑声响起在古月河②畔。初升的朝阳多么明媚,遍地的野花向小姑娘点头召唤。叔叔帮你捕一对蝴蝶,好带给小妹妹做个纪念。蝴蝶啊,你可懂得小姑娘的心愿,你快把女儿的笑声送到妈妈耳边;蝴蝶啊,你还要告诉小妹妹,好心的叔叔会帮助我们团圆。这一夜小姑娘睡得十分香甜,她梦见八路军叔叔领着爸爸妈妈和小妹妹来到古月河边。叔叔在灯光下飞针走线,抢在秋风之前让姑娘换上新衣衫。一身中国衣裳是这样可体,小姑娘心里更觉得温暖,低低地用日语向叔叔问候,叔叔只顾把姑娘梳洗打扮。一日三餐,叔叔给小姑娘端汤喂饭,在叔叔身边的小姑娘越觉得饭菜香甜。每等到姑娘把饭菜吃完,老炊事班长笑声朗朗,满面皱纹都舒展。\n眼看小姑娘恢复了健康,同志们都把小封夸赞,姑娘也好像明白大家的心意,“叔叔!叔叔!”用中国话连声呼唤。为什么古月河今天分外明亮?为什么钻天的杨树奏着欢快的乐章?为什么小姑娘的歌声那样动听?啊!原来是叔叔带领她去把妹妹探望。小妹妹长得又白又胖,见了姐姐咿咿呀呀地拍着手掌。姐姐一遍一遍地把妹妹亲吻,中国妈妈止不住眼角闪着泪光。太行山的初秋天高日朗,聂司令员凯旋归来把小姐妹探望,温暖的怀抱,香甜的梨汁……一对异国孤儿仿佛回到了父母身旁。山村早已夜阑人静,独有这里亮着灯光。伟大的胸怀波涛激荡,苍劲的笔锋写下盖世华章。司令员的信汇聚了千山万水的控诉、反抗,一副挑筐担起了多少正义的力量。让那些罪恶的心在挑筐前战栗吧,而苦难的人民——从太行山到九州岛却看到了无限的希望!\n巍巍的太行山啊,请闪开你的山梁,让我们把远离的小姑娘再仔细看望。滚滚的滹沱河啊,慢一点奔流,你那满含血泪的波涛可曾谱下这友谊的篇章……【注】①文本二根据刊登于1980年5月29日《人民日报》的报道《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编写。②古月河,位于河北平山县古月村附近。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以质朴平实的语言回忆过去,用第三人称展开叙述,流露出作者理性又真诚的感情。B.文本一中聂荣臻照顾孤女,给孩子找哺乳期妇女、拿来梨子给孩子吃、用小勺喂稀饭等细节,表现了聂荣臻将军的深明大义、宽广胸怀。C.文本二中兴子从难以收敛地哭泣到睡得十分香甜的转变,表现了兴子内心从恐惧悲伤到感恩的心理变化。D.文本二中看着姐姐亲吻妹妹,中国妈妈止不住眼角闪着泪光的一幕,表现了战争中亲情和人性的美好。答案5.D A项,“第三人称”错,文中以“我”为叙事主体,应为“第一人称”。B项,“深明大义、宽广胸怀”错,表现的是聂荣臻将军的细心慈爱、和善亲切。C项,“感恩”错,此时的兴子在叔叔的爱护下,从悲伤和恐惧中走出来,在温情中安心入睡,“感恩”属于过度解读,也不符合孩子的心理。\n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二中“火海浓烟”和“天高日朗”形成对比,写出了日本侵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和八路军取得胜利后人民的美好生活。这样的景物描写在文本一和文本二中还有不少。B.文本二中的“兴子啊”“蝴蝶啊”“太行山啊”等带有强烈的呼告色彩,不仅自然而然地把读者带入充满温情的氛围中,也体现了作者对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热烈颂扬。C.文本二采用四行诗体的形式,在简约的字句中叙述故事,增添细节描写;同时,作者也抒发了热烈的情感,在关键之处喊出高昂的主题语句,让读者充分感受到正义的力量。D.文本二标题中的“松柏”和“樱”带有浓厚的象征意味。“松柏”象征着以聂荣臻为代表的八路军将士,“樱”则象征着纯真美好的日本小姑娘。二者并立,美感交互,意蕴深长。答案6.A “这样的景物描写”在文本一中没有出现,在文本二中也不多见。\n7.文本一为什么要在叙述事件前交代两个日本小姑娘的遭遇?答案7.【答案】日本小姑娘的遭遇表明,日本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同时也使得日本人民深受其害,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控诉了日本侵华的罪行;而中国人民理智地救起日本战争遗孤,表现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解析】可从对日本侵华罪行的控诉和赞扬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两个角度入手作答。\n8.文本二保留了文本一喂饭、吃梨的真实细节,也虚构了文本一中没有的捉鱼、捕蝴蝶的细节,请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用意。答案8.【答案】①文本二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选取有代表性的真实事件喂饭、吃梨,体现了文学作品“源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原则。②增加了虚构的捉鱼、捕蝴蝶等细节,表现了八路军战士封奇书的善良细致耐心和日本小姑娘的天真可爱。③虚实结合,通过写对小姑娘物质生活和精神层面的关照,深化了人道主义关怀的主题。【解析】文本二属于文学性作品,“一日三餐,叔叔给小姑娘端汤喂饭,/在叔叔身边的小姑娘越觉得饭菜香甜”“聂司令员凯旋归来把小姐妹探望,/温暖的怀抱,香甜的梨汁……”这是对生活细节的描写,体现了文学性作品的内容来源于生活的创作原则。“叔叔捉来鱼儿和兴子游玩……”“叔叔帮你捕一对蝴蝶,/好带给小妹妹做个纪念”,捉鱼儿、捕蝴蝶等细节描写更符合孩子的天性,属于艺术的虚构。适当的艺术虚构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文本二这样写从物质和精神层面表现八路军战士对日本小姑娘无微不至的关爱,这种人道主义关怀超越了民族,给战争涂抹上了温暖而亮丽的色彩,深化了作品主题。\n别了,“不列颠尼亚”第3课\n教材必备知识精练\n[2022广西桂林中学阶段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香港回归之初,许多西方国家并不看好香港的发展前景,甚至唱衰“一国两制”政策,妄言“香港将死”。香港市民也曾,疑虑重重。但实践无疑是最有力的利器,让谎言,也让宣言更加。“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回归20多年,香港的活力未变,优势未失,地位未改。20多年来,香港一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选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香港是亚太地区贸易和金融领域的“主调度员”、全球其他国家与中国内地发展经济往来的中间人、国际投资中心,数以千计的外国企业选择在香港设立办事处。报道称,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香港政府深思熟虑的政策,给香港塑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现在,香港的老百姓戏谑地称自己的生活“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自信淡定之情。“一国两制”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制度安排,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任何路径可以遵循,我们必须始终贯彻落实、不断发展完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符合国家根本利益和香港长远利益,是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是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根本基石。只有始终坚持、严守底线、毫不动摇,(    )。\n答案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人心向背不攻自破铿锵有力不言而喻B.人心向背自毁长城力透纸背溢于言表C.人心浮动不攻自破铿锵有力溢于言表D.人心浮动自毁长城力透纸背不言而喻1.C 人心向背:民众所拥护和反对的。人心浮动:形容人心波动不安。根据“疑虑重重”可知,应用“人心浮动”。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自毁长城:比喻自己削弱自己,清除了可作为依赖的大将或能臣。根据“谎言”可知,应用“不攻自破”。铿锵有力:形容声音响亮、有节奏而坚定有力。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也形容文章深刻有力。根据“宣言”可知,应用“铿锵有力”。溢于言表:(感情)流露在言辞、神情上。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根据“戏谑地称”可知此处已“言”,应用“溢于言表”。【技巧点拨】\n答案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香港政府深思熟虑的政策,给香港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B.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香港政府深思熟虑的政策,给香港塑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C.这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香港政府深思熟虑的政策,给香港塑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D.这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香港政府深思熟虑的政策,给香港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2.D 画波浪线句中的“这”指的是香港的繁荣,根据前文内容可知,是香港政府深思熟虑的政策令香港繁荣,故“决定了”可改为“受益于”;“塑造”与“环境”搭配不当,可将“塑造”改为“营造”。\n答案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国两制”的实践不走样、不变形才能确保B.才能确保“一国两制”的实践不走样、不变形C.就能确保“一国两制”的实践不走样、不变形D.“一国两制”的实践不走样、不变形就能确保3.B 根据前文“只有……”可知,此处应该用“才……”与之照应,排除C、D两项。A、B两项在语意、语法上均没问题,但B项表述有力量,有气势。\n答案4.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90字。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于1997年6月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晚6时15分,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查尔斯王子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4.【答案】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于1997年6月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举行。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解析】压缩语段,重点是找出语段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去除一些非关键性的、描述性的语句,然后将筛选出的关键信息整合概括成通顺的句子。本题中,关键句是第一句“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于1997年6月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这一仪式的意义是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之相关的行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据此即可得出答案。\n学科关键能力构建\n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材料一: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n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有删改)材料二:BBC香港1997年7月1日报道 他们在回荡珠江两岸的号角声中离开,用挥手画下悠长告别的句点。这是“不列颠尼亚”号的最后一次航行,大英帝国的最终章。雨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这位最后的香港总督离开总督府时,现场弥漫着情绪。这一刻他准备已久。当降旗的《最后岗位》号角声最后一次响起时,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勉力维持住情绪。这位总督是苏格兰风笛的爱好者,这首《高地教堂》是他最喜欢的曲调。他必须离开代表这座城市的住所,象征这位最后总督的国旗也将随他回国。他的女儿们专注地见证这一历史性的一刻。总督离开时,他遵循传统,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代表着承诺“我会回来”。英国占领香港,是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之时。今晚,她的后代将把香港交还。夜空紧接着被点亮,伴随着隆隆的烟花声。帝国主义的最后一程在节庆般的烟花中画下句点。\n午夜来到,历史将香港从英国的怀抱中移开。英国国旗降下,一个半世纪的大英帝国统治随之结束。登上“不列颠尼亚”号,他给女儿温柔的碰触。看着今晚在我身后航行的“不列颠尼亚”号,很难想象英国人靠着木造船航行过半个世纪的时代。那时候,香港是个荒凉寂寞的地方,英国人的帝国主义冒险最不可能发生于此。当时香港还没有成为大英帝国最有价值的战利品。(有删改)材料三:美联社香港1997年6月30日电 随着午夜国旗的交换,焦虑不安和兴奋的香港今天摆脱了156年的殖民时代,并开始了在欢欣鼓舞的共产党中国主权下捉摸不定的新时代。香港剪贴簿上此时此刻展示的英国人结束、中国人开始的种种镜头,显示殖民主义逐渐衰落的图像,以其规模和速度使人眼花缭乱。英国查尔斯王储的游艇驶离香港。红旗取代了蓝旗。当大英帝国的太阳最终沉落时,天上下雨了。对英国来说,虽然查尔斯王储和彭定康设法把他们的撤退变成尊严和克制的英国爱国主义场面,但是,这个事件已通过使英国感到沮丧的方式提醒英国: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缩小。全世界通过电视观看的这个简单仪式给19世纪的殖民主义以致命的一击,并洗刷了中国一贯认为是根本的耻辱。\n对香港630万人民来说,这是未来的黎明。这一天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新纪元的诞生。(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用对比和双关的手法暗示了英国帝国主义的没落。B.“他们在回荡珠江两岸的号角声中离开,用挥手画下悠长告别的句点。”这是“不列颠尼亚”号的最后一次航行,大英帝国的最终章。“他们”是指彭定康和查尔斯王子。C.香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是苏格兰风笛的爱好者,《高地教堂》是他最喜欢的曲调,当降旗的号角声最后一次响起时,他没有把悲伤表现出来。D.全世界通过电视观看到了红旗取代蓝旗,虽然查尔斯王储和彭定康设法把他们的撤退变成尊严和克制的英国爱国主义场面,但是,这个事件充分显示了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即将缩小。答案1.D 材料三中说的是“这个事件已通过使英国感到沮丧的方式提醒英国: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缩小”。\n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按照空间顺序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视角体现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B.材料二认为香港曾是个荒凉寂寞的地方,其能有现在的繁荣富足,和大英帝国的统治是密不可分的。C.彭定康离开时,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代表着承诺“我会回来”,彭定康将再次回到香港履行他的使命和职责。D.材料三从第三方的角度客观真实地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语言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答案2.B A项,材料一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报道的,并非空间顺序。C项,“彭定康将再次回到香港履行他的使命和职责”曲解文意。D项,材料三中的“焦虑不安和兴奋的香港今天摆脱了156年的殖民时代,并开始了在欢欣鼓舞的共产党中国主权下捉摸不定的新时代”带有感情色彩。\n3.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是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即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B.本段点题,点明英国降国旗后,“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一次完成接载英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该游轮就象征了英国的衰落。C.本段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降下,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D.两个“最后”表明米字旗再也不会升起,中国政府将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字里行间洋溢着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欢快。答案3.B “该游轮就象征了英国的衰落”错误,“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n4.新闻讲究时效性、真实性,请分析这三则材料是如何体现的。答案4.【答案】(1)新闻中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6月30日下午到7月1日0时,而这三则材料的发表时间充分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2)真实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有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具体人物、事件经过;②材料中穿插的史实都是一些真实的材料;③材料中提供了许多准确的数据。【解析】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新闻的特点是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其中最重要的是真实性。仔细阅读这几则材料可知,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6月30日下午到7月1日0时,而这三则材料的发表时间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材料中提到的事件、史料等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n5.这三则材料的报道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答案5.【答案】①材料一是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侧重历史回顾,展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②材料二是英国媒体的报道,从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的角度表现他们经历的这一历史时刻,并表明了英国对香港的贡献。③材料三是美国媒体的报道,从第三方的角度报道了这一历史时刻,语带嘲讽地揭示了英国的没落,且暗含对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对香港行使主权的不信任。【解析】三则新闻的报道者分别是中国官方媒体、英国媒体、美国媒体,由材料一中的“156年前……降下了米字旗”等可以看出中方在报道这一事件时带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材料二中的“看着今晚在我身后航行的‘不列颠尼亚’号……当时香港还没有成为大英帝国最有价值的战利品”可知,英国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强调英国对香港的贡献;从材料三中的“随着午夜国旗的交换……捉摸不定的新时代”“这个事件已通过使英国感到沮丧的方式提醒英国: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缩小”等可知,美国作为与该事件无关的第三方,在报道这一历史性时刻时,既对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开始对香港行使主权充满了不信任,也对交还香港主权的英国充满嘲讽。\n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火树银花濠江夜——来自澳门同胞庆回归现场的报道1999年12月20日零点,普天之下中华儿女翘首以待、日夜盼望的时刻终于来到了。2500多名嘉宾和40多万澳门居民,在现场,在电视机前,亲眼看到了澳门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性事件的全过程,激情伴着泪水,欢歌带着笑语,憧憬和着祝福,汇聚成喜庆祥和的热浪。本报记者连夜赶赴澳门各个场所,现场记录这一历史瞬间的那些普通、平凡而又伟大的人和事……东望洋山鸟瞰:满城灯火满城情记者易凯报道 这里是澳门半岛最高点。俯瞰四周,回归之夜的澳门,满城灯火,流光溢彩,满城风情,千姿百态。眺望南面,氹仔和路环岛伴着彩灯,若隐若现,宛如两瓣莲花;那如丝如线、通体透明的澳氹和友谊两座跨海大桥,如细细的荷茎,将半岛与离岛连接起来;三瓣合一,共同组成一朵怒放的莲花,横卧在南海万顷碧波之上。回首北方,珠海市的万家灯火与澳门夜景遥相呼应,共同装扮着回归之夜的绚丽图画。鸟瞰脚下,一座中国古典宫灯型的建筑,在灯光的辉映下,显得格外晶莹剔透,那就是回归之夜万众瞩目之处——中葡两国政府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场所。它的旁边是新闻中心所在的珠光大厦,来自世界各地300多家媒体的3500多名记者,在这里摆开战场。\n在澳门各界庆祝澳门回归祖国活动委员会的安排组织下,澳门充满生气。几万盆鲜花摆放在各主要街道的两旁,数千面鲜艳的国旗、区旗悬挂在主要建筑的门面上,400多条庆典横幅描金绘银。几十个大型灯饰上,莲花怒放,喜燕归巢,“庆祝澳门回归祖国”等标语,不断变幻着各种颜色。街上车水马龙,大多数计程车司机都自发地在车头和车顶插上五星红旗和澳门区旗……夜深了,东望洋山下依然聚集着不少游客。一位挂着相机的老者,指着灯塔告诉记者:“这座灯塔建于1864年,百多年来,它为千万条船指引航线。今晚零点,它将照亮澳门回家的归程,我一定要把这一历史时刻拍下来。”市政厅广场:市民欢歌喜泪流记者胡果报道 19日晚6时30分,澳门市政厅广场,人潮涌动,笑语喧天。高悬的串串彩灯撒下一片洋洋喜气,将南欧建筑风格的广场辉映如昼。一阵激越狂劲的潮州大锣鼓,以震天动地之势拉开了“万众欢腾迎回归”大型汇演的序幕,这个澳门最为繁华的中心地区,顿成欢庆的海洋!蕞尔之地,华洋共处,400年岁月悠悠,中华根脉坚守,枝叶依旧。回肠荡气的《中国人》,唱出自尊自强的中国心;深沉凝重的《把根留住》,传达永恒不变的华夏情。南拳、长拳、翻子拳,密如雨,快似风。濠江中学的武术表演,一招一式演绎中国功夫;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濠江小学的琵琶合奏,丝丝缕缕流泻东方神韵。时针分分秒秒奔向那举世瞩目的一刻。近了,更近了,广场一侧的大屏幕上,政权交接大厅里,鲜艳的五星红旗终于携着澳门特区区旗,冉冉升起!一时间,掌声雷动,泪光点点……夜空中,回旋起一曲高亢的《中国大舞台》。寰宇欢歌,五洲同庆。这方小小的角落,连着濠江、神州、四海。今夜,凝聚无尽中华情怀;明天,共同创造东方精彩!\n澳门街巷:彻夜不眠两家人记者郑德刚、吴绮敏报道 回归之夜,巷陌深处,有多少不眠的澳门普通人家在聆听,在回忆,在期待……家居繁华闹市的郭秋杰和太太李佩仪,都是澳门生澳门长的澳门人。记者如约前去做客,一进门,便感受到洋溢其间的温馨。“这一夜是睡不了觉了。”坐在桌旁的郭秋杰喝一口茶,深情地说,“50年了,那一天也是在夜里,父亲领着我站在澳门的大海边,清清楚楚地听见解放军在解放几个海岛时的枪炮声,炮火把夜空都映红了。那时候自己还小,听父亲说,祖国就要解放了,从那一刻起,‘祖国’就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里。50年了,我从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郭秋杰指着客厅里的一幅中堂对记者说,“我俩的父母都是在抗日战争期间逃难到澳门的,从小寄人篱下,是伴着希望长大的,希望祖国强大,希望澳门能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利佳大厦里居住着一户土生葡人的家庭。回归之夜,女主人卢美宝请来姐姐卢露露,全家人聚在一起收看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的电视直播,他们为这一历史盛事举起了酒杯。卢家姐妹都是纯粹的葡人,在澳门的直系亲属有数十人。露露是澳督府从事礼宾事务的公务员。今天下午6时许,她离开澳督府降旗仪式的现场,结束了服务于澳督的工作。露露说,虽然澳督走了,但她和她的同事们仍然可以留在那座大楼中工作。“我们知道澳门终有一天要回归,这对我们土生葡人来说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我们要做许多新的尝试。”\n卢美宝家里的陈设可谓中西结合。客厅里,一尊半米高的唐三彩大马倚墙而立,一幅在今年春节时请出的财神画像悬于正面的墙上。但从房间色调和一些小装饰上看,这个家庭还保持了不少葡萄牙特色。主人说,他们很喜欢中国内地的城市,差不多每星期都要去珠海走走,吃一吃那里的广东菜,和内地人聊聊天。他们认为,澳门回归后,这一切都可以继续。南湾湖畔:华灯璀璨照明天记者郑德刚报道 午夜时分,美丽的南湾湖畔早已被耀眼的彩灯照得通亮一片!用灯会的形式表示吉祥、喜庆的心情,是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有“天下第一灯”美誉的四川自贡,灯会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遍及民间,以其做工精美、形式多样独树一帜。为迎接澳门历史性的回归,自贡人应邀来到澳门,今天,他们早早便在风景如画的南湾湖摆开阵势。南湾湖畔人流如潮,绽放在夜色中的各色彩灯光彩照人,偌大的水面上,波光粼粼。由美丽莲花托起的南海观音身披佛光,手执柳枝,在祥龙的环绕下轻施雨露,象征着祥和吉庆。远处,在4条流光溢彩的巨龙簇拥下,一条火龙攀缘而上,直冲霄汉,展示着龙的传人为祖国的统一而英勇奋斗的民族气概,也预示着中国将在新世纪里再攀高峰。天色微亮,南湾湖的华灯依然璀璨,像闪电般划破夜空的照相机闪光灯还在不时勾画出美丽的瞬间。澳门迎来了回归后的第一个黎明。(有删改)\n6.下列对这篇报道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作者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形容濠江小学的琵琶合奏,突出了澳门同胞对回归祖国的激动之情。B.文章多处描写中国国旗与澳门区旗一同出现的情景,表明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澳门同胞是真心拥护“一国两制”的。C.“一条火龙攀缘而上,直冲霄汉……也预示着中国将在新世纪里再攀高峰”,由现实延伸到未来,深化了本文的主题。D.本文的主题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基本相同,都侧重于突出一个时代的结束。答案6.D “基本相同,都侧重于突出一个时代的结束”错,本文侧重于表现澳门同胞庆祝回归时的喜悦。\n7.下列对这篇报道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以澳门回归这个历史时刻导入,以精练的语句高度概括出澳门居民欢庆回归的情景,渲染出喜庆的气氛,为正文部分张本。B.记者易凯的报道从不同的视角,按照“眺望南面”“回首北方”“鸟瞰脚下”的顺序依次描绘所见,结构清晰,层次分明。C.郭秋杰的回忆使得文章在现实的背景上有了历史的纵深感,这一点与《别了,“不列颠尼亚”》有相似之处。D.郭秋杰家里的中堂与卢美宝家里的陈设形成鲜明的对比,它们与各自主人的形象一起,展现了两个家庭面对回归时截然不同的心态。答案7.D “对比”“截然不同的心态”错误。报道将两个不同的家庭并置在一起,不是为了对比,而是因为这两个家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两家的心态也不是“截然不同”。\n8.下列各项判断,不符合这篇新闻报道思想的一项是(  )A.澳门回归,澳门人民在欢乐和自豪之余,对澳门美好的明天充满希望。B.澳门的回归是中国人民的夙愿,是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的一个历史丰碑。C.澳门回归后,要保持社会稳定和谐,使中华文化传承光大,多元文化异彩纷呈。D.在爱国爱澳旗帜下实现最广泛的团结,是“一国两制”沿着正确轨道前进的根本保障。答案8.D A项,可以从“寰宇欢歌,五洲同庆……共同创造东方精彩!”等处看出来。B项,可以从“这座灯塔建于1864年……我一定要把这一历史时刻拍下来”“我俩的父母都是在抗日战争期间逃难到澳门的……希望澳门能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等处看出来。C项,可以从“卢美宝家里的陈设可谓中西结合……这个家庭还保持了不少葡萄牙特色”等处看出来。D项在文中没有直接依据。\n9.请举例赏析这篇新闻报道的语言特色。答案9.【答案】①热情洋溢,多用四字词语,浓墨重彩。如“俯瞰四周,回归之夜的澳门,满城灯火,流光溢彩,满城风情,千姿百态”运用“俯瞰”“流光溢彩”“千姿百态”等书面色彩强烈的词语,极力渲染灯光明亮的景象,表达出浓烈的喜悦之情。②善用修辞,生动形象。如“眺望南面,氹仔和路环岛伴着彩灯……横卧在南海万顷碧波之上”连续运用比喻,生动具体,富有美感。③句式上整散结合,长短相兼,变化多样。如“回肠荡气的《中国人》……丝丝缕缕流泻东方神韵”,句式有长有短,有整有散,摇曳多姿。\n答案从用词特点看,本篇新闻报道多用四字词语,如“莲花怒放”“喜燕归巢”“辉映如昼”等,简洁凝练;多用带有色彩的词语,如“流光溢彩”“晶莹剔透”“万顷碧波”等,浓墨重彩,醒目鲜明;多用饱含感情的词语,如“笑语喧天”“泪光点点”等,既热情洋溢又感人心魄。从造句特点看,该报道多用整散结合、长短结合的句式,如“寰宇欢歌,五洲同庆。这方小小的角落,连着濠江、神州、四海。今夜,凝聚无尽中华情怀;明天,共同创造东方精彩”等。从修辞角度看,该报道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如“宛如两瓣莲花”“南湾湖畔人流如潮”等,把报道对象刻画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解析】解答语言特点题,主要从以下角度入手分析:\n10.这篇新闻报道在谋篇布局上很有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0.【答案】①围绕庆祝澳门回归这个主题,由同一时间、不同场所的各路记者的报道汇合而成,从不同角度、最大限度地报道了澳门各个场所的庆祝盛况,给人以全面的印象;②不同场所的报道相对独立,各自都有自己的小标题,又在同一主题下形成有机的整体;③点面结合,既有对某个场所庆祝场面的整体描绘,又有对某个家庭某个人物的重点采访,既给人以全面的印象,又重点突出;④有意描写了南湾湖畔黎明时刻的情景,将之放在最后,并配以“华灯璀璨照明天”的标题,意味深长。【解析】从整体看,选文是由一些相对独立的现场报道组合而成的,这些独立报道与欢庆回归主题的关系是:各个场所记者的报道各自相对独立,又从不同方面表现主题,统一于欢庆回归这个主题之下。从这些报道之间的关系看,它们有的写点,如“澳门街巷:彻夜不眠两家人”这个报道集中笔墨记叙了两家人庆祝澳门回归的情形;有的写面,如“东望洋山鸟瞰:满城灯火满城情”这个报道以鸟瞰的形式概写庆祝的场景。而结尾描写南湾湖畔黎明时刻的情景,并配以“华灯璀璨照明天”的标题,显然不只是写景,而是运用象征手法,让人联想到澳门的美好前景。据此即可得出答案。\n*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第3课\n教材必备知识精练\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善于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砥砺初心与恒心,在新征程上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是十分重要的时代课题。一个政党在人民心中的(    ),取决于这个政党的立场和对待人民的态度。在瑞金,毛泽东同志带领战士们打的水井,至今仍润泽着老区人民的心田;在延安,周恩来同志和群众一起纺线的身影,至今仍浮现于人们的脑海;在大别山,小平同志把“严格执行群众纪律”作为“在大别山站住脚”的一条重要法宝。焦裕禄、谷文昌、孔繁森、杨善洲、廖俊波、李保国……一批又一批优秀共产党人,一心为民、(    ),被人民永远铭记。“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得人心,就能无惧前行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汇聚起(    )的奋进力量。瓜连蔓子蔓连根。长期艰苦的革命岁月,我们党始终与人民心连心,不但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站住了脚,赢得了胜利的革命。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初心如磐勇毅向前,使命在肩永远年轻,这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也是一个百年大党(    )的秘诀所在。\n答案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分量 心力交瘁 宏富 风华绝代B.重量 心力交瘁 磅礴 风华正茂C.分量 鞠躬尽瘁 磅礴 风华正茂D.重量 鞠躬尽瘁 宏富 风华绝代1.C 分量:重量,也比喻价值、作用、对判断有影响的力量。重量: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也用来指质量。语境强调政党在人民心中的影响力,应用“分量”。鞠躬尽瘁: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心力交瘁:精神和体力都极度疲劳。此处指一批又一批优秀共产党人为了人民尽心竭力,奉献一切,应用“鞠躬尽瘁”。磅礴:(气势)盛大,(气势)充满。宏富:丰富。与“力量”搭配,应用“磅礴”。风华正茂:风采和才华正在最好的时候。风华绝代:风采和才华非常出众,独一无二。由前文“使命在肩永远年轻”可知,应用“风华正茂”。\n答案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长期艰苦的革命岁月中,我们党始终与人民心连心,不但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站住了脚,而且赢得了胜利的革命。B.在长期艰苦的革命岁月中,我们党始终与人民心连心,不但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站住了脚,而且赢得了革命的胜利。C.长期艰苦的革命岁月,我们党始终与人民心连心,不但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站住了脚,而且赢得了革命的胜利。D.在长期艰苦的革命岁月中,我们党始终与人民心连心,不但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站住了脚,赢得了革命的胜利。2.B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①中途易辙,可把“长期艰苦的革命岁月”改为“在长期艰苦的革命岁月中”。②成分残缺,在“赢得”前加“而且”。③语序不当,将“胜利的革命”改为“革命的胜利”。\n答案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答案】①通过排比列举,集中叙写老一辈革命家的立场和对待人民的态度,有感染力和说服力。②运用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解析】“在瑞金,……;在延安,……;在大别山,……”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而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画横线句举例写出了老一辈革命家的行为,体现了他们的立场和对待人民的态度,他们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材料一: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报道,春暖花开时节,中原大地充满生机。习近平总书记17日来到他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河南省兰考县。兰考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工作过的地方。一下车,他就直接来到焦裕禄同志纪念馆。2009年4月,他曾来兰考参观焦裕禄事迹展,并种下一棵泡桐。参观过程中,遇到前来参观学习的河南省中牟县的党员、干部,总书记说:“我们来是同一个目的,我也是来学习的。”总书记说,虽然焦裕禄离开我们了,但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焦裕禄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体现了共产党人精神和党的宗旨,要大力弘扬。只要我们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我们还是共产党,这种精神就要传递下去。党中央号召全党继续学习焦裕禄精神。\n材料二: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习近平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①。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②。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注】①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如今,兰考县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幼桐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②焦裕禄临终前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n答案4.两段文字所写的共同话题是什么?从文体和表达方式看,有何不同?4.【答案】(1)共同话题是学习焦裕禄精神。(2)前者为消息,后者为词;前者是实用文体(新闻文体),后者是文学体裁;前者重记叙,后者重抒情(直抒胸臆)。【解析】按所问内容,依次作答,不要遗漏要点,要注意条理性。文体分为文章体裁和文学体裁。文章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文学体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表达方式即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等,不要和表现手法混为一谈。\n答案5.两段文字,任选一个角度,写一则评论。(150字左右)5.【答案】示例一:优秀的民族产生优秀的民族文化,优秀的民族文化培育永恒的民族精神。这种优秀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一经产生,就超越时空,为全人类所吸收,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无疑,焦裕禄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民族记忆。焦裕禄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坚忍不拔的精神符号,在人民心中巍然屹立起永恒不倒的民族精神长城。示例二:习总书记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从艺术特色上讲做到了以情胜、以意胜、以气胜。其发自肺腑,饱含深情,表达了对焦裕禄的深情怀念,对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其意境开阔,立意点全在国家、民族和执政党,将一个共产党人的心境和盘托出。这样的胸襟与心境足以温暖人心、温暖社会,引起读者的心灵回响。【解析】写评论,可以是习总书记的角度,可以是焦裕禄的角度,还可以是读者的角度。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从焦裕禄的角度出发,可以阐述焦裕禄精神是什么,这种精神有什么样的意义等。另外,在写评论的时候,可以适当用一些修辞手法。\n学科关键能力构建\n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材料一:1958年,一个电话改变了黄旭华的一生,从此,他的一生与核潜艇结缘。在此四年前,美国建造的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首次试航;一年前,苏联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58年6月27日,聂荣臻元帅向中共中央呈送《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获批,拉开了中国研制核潜艇的序幕。1959年秋,中国领导人希望苏联帮助中国发展核潜艇,遭到拒绝。对此,毛泽东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然而,当时连核潜艇长什么样儿也不知道。黄旭华说,他们只得带着“三面镜子”找有用信息:用“放大镜”搜索相关资料,用“显微镜”审视相关内容,用“照妖镜”分辨真假虚实。就这样,中国核潜艇事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在一波三折中发展。1965年3月,核潜艇研制工作全面启动。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在葫芦岛成立,黄旭华开始了“荒岛求索”的人生。那是个特殊的年代。白天养猪、修猪圈、接受批判,晚上黄旭华和同事们潜心于核潜艇事业。没有计算机计算核心数据,就用算盘和计算尺。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和稳性,就用磅秤来称。\n黄旭华和同事们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尖端的技术问题,同时用创新的思维解决关键问题。核潜艇的形状是采用常规线型还是水滴线型,一度困扰着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美国发展核潜艇分三步走,先是采用适合水面航行的常规线型,同时建造一艘常规动力水滴线型潜艇,摸索水滴型体的流体性能,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先进的水滴型核潜艇。依据大量试验和科学论证,黄旭华提出,“三步并作一步走”,研制中国的水滴型核潜艇。功夫不负有心人。黄旭华和同事们先后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和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信、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7项技术。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这是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入列。1981年4月,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成功下水。两年四个月后,交付海军训练使用,加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8年4月29日,我国进行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数百米深的深潜试验,是最危险的试验。“核潜艇上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铜板,深潜后承受的外压是1吨多。这么大的艇体,有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不严,都是艇毁人亡的结局!”\n为增强参试人员信心,减小压力,这位64岁的总设计师做出惊人决定:亲自随核潜艇下潜。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核潜艇不断向极限深度下潜。海水挤压着艇体,舱内不时发出“咔嗒、咔嗒”的巨大声响,直往参试人员的耳朵里钻。黄旭华全神贯注地观察并记录着各种数据。成功了!当核潜艇浮出水面时,现场的人群沸腾了。1988年下半年,中国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完成水下发射导弹试验,意味着中国真正具备了水下核反击能力。核潜艇横空出世,使我国从此摆脱了超级大国的核讹诈。“为了工作上的保密,我整整30年没有回家。”黄旭华说。因为核潜艇研制是绝密项目,他对外闭口不提。30多年里,父母兄弟姊妹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工作。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黄旭华埋头苦干的人生,正是中国核潜艇人不懈奋斗的缩影。(摘编自刘诗平、黄艳、余国庆《人生,为祖国深潜——记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注】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长期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2020年1月10日,黄旭华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n材料二: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进程中,科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大国重器,令中国人民挺直腰杆;高铁、跨海大桥等基础设施,夯实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助推中国技术创新由“跟跑”向“并跑”转变,并逐渐向“领跑”发起冲击。这些辉煌成就背后,凝结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心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品质得以彰显、传承和发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汇,彼此影响,我们在内外环境上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内部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前景向好,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从外部看,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前夜,科技竞争愈加激烈,各国在能源与资源、信息网络、新材料、医药健康等研究领域持续发力,期望通过重大科技突破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在此背景下,弘扬科学家精神,就要让科学技术更好服务国家发展需要,推动我国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并通过营造科学氛围和科学环境,在全社会集聚起不懈攀登的力量,实现科学精神的代际传承,助力科技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摘编自丁奎岭《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n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较多笔墨交代我国研制核潜艇的背景,主要目的是说明我国核潜艇研制计划的由来。B.文章介绍当年核潜艇研制的简陋条件和恶劣环境,凸显了主人公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C.文章将我国当时的研制方案与美国发展核潜艇的过程进行对比,旨在表现我国方案的创新性。D.文章写64岁的黄旭华亲自随核潜艇做深潜试验,突出表现了他敢于身先士卒的带头意识。答案1.A “说明我国核潜艇研制计划的由来”错,主要目的是说明我国研制核潜艇的艰难不易。\n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选取黄旭华“荒岛求索”的事迹,集中表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体现了选材的典型性。B.材料一以核潜艇研制时间为线索,既利于展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过程,又利于表现主人公的精神境界。C.材料二首段选取多个标志性事件,目的是论证“凝结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心血”这一观点。D.材料二第二段分析我国当前面临的形势,利于激发读者的使命感,体现了新闻评论的针对性和引导性。答案2.C 材料二首段选取多个典型事件是为了论证“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进程中,科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观点。\n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科学家精神的一项是(  )A.王振义院士尝试了无数种方法,最终攻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还培养了陈竺、陈赛娟、陈国强三位院士。B.邓稼先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之后毅然回国,成为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C.高凤林和同事经过不断摸索,攻克运载火箭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难题,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D.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胡双钱追求完美,创造了抛光件100%合格的惊人记录。答案3.D 根据材料二可知,科学家精神指的是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而D项体现的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n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答案4.【答案】①首先从过去的角度高度评价科学家精神在中国取得辉煌成就过程中的重要性。②然后从现实的角度,为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明确了努力方向。【解析】材料二首句用极其概括的语言交代了科技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起的作用,即首先从总结过往成就的角度高度评价了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品质在中国取得辉煌成就过程中的重要性。由材料二第二段开头的“当前”和本段末尾内容可知,该段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从内外部两个方面为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明确了努力方向。\n5.基于材料二中的“我们在内外环境上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你认为材料一这篇人物通讯有何社会现实意义?答案5.【答案】①宣传楷模事迹,有利于激发科技报国的志向与热情,集聚不懈攀登的力量。②颂扬科学家精神,助力科学家精神代际传承,有助于应对激烈的科技竞争。③表现核潜艇事业发展的中国速度,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解析】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抓住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即“在此背景下,弘扬科学家精神……不断取得新突破”,然后在材料一中找到的对应的信息点。如材料一讲述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的主要事迹,能够营造科学氛围,激发科技报国的热情,在全社会集聚起不懈攀登的力量。此外,材料一展现了中国核潜艇的发展轨迹,体现了中国速度,这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n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第4课\n教材必备知识精练\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华民族向来就有的优良传统。开展对外援助以来,中国始终本着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受到自然灾害、重大传染病疫情威胁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印度洋海啸、西非埃博拉疫情等诸多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突发事件,中国总是当仁不让地向这些国家提供紧急的人道主义求援。绝不在朋友落难时,绝不在伸出援手时夹杂私利,这就是中国之义。应当看清,西方一些人歪曲中国提供的人道主义救援,抹黑中国善举,这些荒谬绝伦的言行,完全就是对人道主义精神的玷污,暴露出他们狭隘的地缘政治算计和荒谬的傲慢与偏见。为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国选择勇敢“逆行”,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的生动实践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抗疫行动,了人本精神和天下情怀,闪耀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内含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光芒。\n答案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扶危济困 袖手旁观 捍卫 彰显B.仗义疏财 坐观成败 守卫 昭示C.扶危济困 坐观成败 守卫 彰显D.仗义疏财 袖手旁观 捍卫 昭示1.A 扶危济困:扶助处境危急的人,救济生活困难的人。仗义疏财:讲义气,轻钱财,多指拿出钱来帮助有困难的人。结合“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可知,此处强调的是帮助处境危急、生活困难的人,而不是强调自身的义气,应用“扶危济困”。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坐观成败:对于别人的成功或失败采取旁观态度。结合“绝不在朋友落难”可知,应用“袖手旁观”。捍卫:保卫(用于抽象事物)。守卫:防守保卫。根据语境,应用“捍卫”。彰显:明显,显著;鲜明地显示。昭示:明白地表示或宣布。此处是说显示出人本精神和天下情怀,应用“彰显”。\n答案2.文中“逆行”的双引号的用法与下列各句中的相同的一项是(  )A.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B.黄河近2000年的“表现”令人大吃一惊。C.荷兰有“欧洲花园”“花卉王国”的美誉。D.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2.D D项和“逆行”的双引号都标示强调。A项,标示直接引用。B项,标示特殊含义。C项,标示特定称谓。\n答案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答案】在印度洋海啸、西非埃博拉疫情等诸多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突发事件中,中国总是当仁不让地向这些国家提供紧急的人道主义援助。【解析】印度洋海啸、西非埃博拉疫情等诸多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突发事件,中国总是当仁不让地向这些国家提供紧急的人道主义求援。\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近来,钟南山、吴尊友、张文宏等专家建议疫苗能打尽快打。新冠疫苗是有效的,①,最终还是要靠疫苗。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接种疫苗要形成免疫屏障才能发挥最大作用。接种的人越多,②,就越早形成免疫屏障。接种新冠疫苗是能够获得免疫与保护的。我国新冠疫苗研制走在世界前列,质量可靠,由国家买单,大家应放心。接种新冠疫苗是尽一份社会责任。疫苗接种比例不够,传染病就会在人群中传播。③,也是对群体负责。\n答案4.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答案】①人类战胜新冠 ②接种越快 ③接种疫苗是对自己负责【解析】分析答案第①处①“最终还是要靠疫苗”→主语应为“人类”或者“我们”②“新冠疫苗是有效的”→“战胜新冠”人类战胜新冠第②处“接种的人越多”加本处所填内容得到的结果是“越早形成免疫屏障”接种越快第③处①“接种新冠疫苗是尽一份社会责任”“疫苗接种比例不够”→主语应为“接种疫苗”“打疫苗”②“也是对群体负责”→句式“……是……”,内容与前句形成递进关系接种疫苗是对自己负责\n答案5.请分别用一个肯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0个字。5.【答案】①疫苗能打尽快打。②打疫苗是尽社会责任。【解析】第一段提出专家建议疫苗能打尽快打,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由此可概括出第一段的主要意思是“疫苗能打尽快打”。第二段先点明“接种新冠疫苗是能够获得免疫与保护的”,然后指出“接种新冠疫苗是尽一份社会责任”,接种比例不够,传染病就会在人群中传播,由此可概括出第二段的主要意思是“打疫苗是尽社会责任”。\n学科关键能力构建\n[2022山东枣庄三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材料一:不期而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人类的又一次破坏性试验,更是一场我们无法逃避并且必须考好的大考。这样的大疫造成了一种独特的非常态,它为文学烛照社会、透见人性等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题材,是2020年报告文学写作的一大热点,不同时空、不同身份的写作者,以各自的取景和笔墨,叙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疫故事。其中有疫情暴发之初病毒的肆虐和生命的羸弱,也有由生活的流速突然降减而形成的艰难与焦虑,更多的则是对生命第一、人民至上,举国奋力驰援湖北、保卫武汉等真切场景、感人故事的摄取和报告。大疫终将过去,而这些存录了抗疫现场的报告文学,也会因为它记录了一段艰难而温馨的历史而具有珍贵的价值。闻令而动,驰援湖北武汉,是抗疫报告文学作品的主题句。张培忠和许锋的《千里驰援》、李琭璐的《我来自北京》等作品分别记叙了广东、北京等地第一时间派出援鄂医疗队,紧急赶赴抗疫前线参与救治的事迹,体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千里驰援》是这类作品中较早推出的一部,它以钟南山在武汉封城前数天的行程和活动、“团圆夜亦是出征时”、春节正是医疗队“战时”等的散点速写和病区改造、危重病患抢救等镜头的特写,写实了广东“逆行者”的效率和仁爱。《我来自北京》中的“我”其实是一个复数“我们”,“我们”中的刘颖、金建敏、王洁等北京医生、护士,以各自都有的“奋不顾身的理由”,选择人生的“最美逆行”。当病人由医生衣服上的名字,查到“医生来自北京”时,“眼睛就突然亮了”,这些具体细节的表现力、感染力跃然纸上。\n还有一种写作或许更具特质,那就是援鄂医生的亲历写作。《查医生援鄂日记》是其中的代表作。作者是上海仁济医院呼吸科查琼芳医生,她将自己特殊的经历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作品没有宏大叙事,有的只是与抗疫一线相关者具体而细微的叙事。“无数人都在发一分光,然后萤火汇成星河。”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疫迎面,人心可鉴。抗疫战斗中涌现出许多令人感动、感奋的闪光人物,他们自带光源的抗疫故事流溢出人性美好的粲然。熊育群的《守护苍生》,主人公是战疫中的钟南山。抗击“非典”时67岁的他临危受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已是84岁高龄的他再度披挂上阵,“他劝别人不要去武汉,他却去了。明知道老年人最易感染”。作品通过“天下救人事最大”“仁心乃本心”“敢医敢言是天性”多侧面典型情节的描写,垒筑起钟南山这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老而弥坚的精神丰碑。李春雷的《铁人张定宇》,深情记写作品主人公大山一样的坚守,钢铁一般的意志。张定宇是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同时又是一名行动受限的渐冻症患者。作品用一系列独具人物个性的语言和细节,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这位“人民英雄”的鲜明形象,唤起读者内心庄严的崇高感。反映抗疫的作品,题材主要集中在武汉主战场,但各地的写作也有不少值得关注。何建明的《上海表情》《第一时间》等作品,其价值既在抗疫之中,也在题材之外。作品以一个作家的观察与体验,叙写面对重大疫情,上海人民抗疫的灵敏度、精准度和从中显示出的人性的温度,同时又是一份真实生动地展示疫情大考中上海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成就的现场报告。(摘编自丁晓原《时代新潮激扬中的多声部交响》)\n材料二:好的抗疫文学作品,模糊了人们的身份界限、空间界限,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类处境的深邃思考,促使读者反思自我的行为与观念。不少抗疫文学作品记述了人间的美好情感,记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生与死的搏斗。贺拉斯曾说:“无论风暴把我带到什么岸边,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这种豪迈气度,作为生命意志的反抗,着实让我们感到目前与疾病激烈的对峙,维护了生命的价值,是一种清醒的反抗意识。不少文学作品突出以向上的姿态与疾病搏斗,有激情,有担当,书写着胜利的希望,闪耀着勇敢的光芒。抗疫文学作品是命运主体书写,也聚焦书写命运群体,更是对社会文化、现实疫情的体验。因此,抗疫文学不仅是对真实疫情的记录与再现,还要将个体命运放置在群体命运中书写。中国人历来有很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民族危急时刻,绝不向命运低头。抗疫文学通过灾难叙事,激发出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凝聚力,进而深化国家和民族共同体意识。抗疫文学只有将个体、群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达,才能深深融入人民生活,才能对时代做出准确记录,才能摸准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脉搏,才能提升为一种强劲的精神力量,才能强化文艺的思想引领功能,才能体现出“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本色担当。(摘编自李雪《用文学凝聚抗疫精神力量》)\n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是一场对人类的重大考验,此次疫情为文学烛照社会、透见人性等提供了一个特殊视窗。B.抗疫文学中的报告文学在2020年表现突出,写作者们以各自的视角和文字,叙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疫故事。C.无论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还是普通的医生、护士,都成为抗疫文学着重表现的对象。D.2020年疫情重灾区是武汉,抗疫主战场是武汉,抗疫文学创作者除了散见于其他地方外,主要集中于武汉。答案1.D 抗疫文学创作者“除了散见于其他地方外,主要集中于武汉”于文无据。\n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体现在一些抗疫文学作品中,它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宝贵财富。B.《我来自北京》侧重于群体刻画,《铁人张定宇》侧重于个体塑造,但在表现抗疫精神上,却又殊途同归。C.抗疫报告文学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因为它们运用了散点速写、镜头特写、细节展示等技巧。D.表现勇敢抗击疫情、书写必胜信念的抗疫文学能够激励中国人民同困难进行斗争,增强民族的认同感。答案2.C 抗疫报告文学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并不是因为运用了散点速写、镜头特写等技巧,而是因为其叙写的内容。\n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抗疫文学作品的一项是(  )A.新华社记者冯俊伟、陈瑶编写的通讯《全球抗疫 中国志愿者在行动》。B.《光明日报》发表的刘诗伟、蔡家园创作的报告文学《生命之歌——武汉抗疫记》。C.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刘醒龙等60余位作家创作的抗疫主题诗文集《战“疫”之歌》。D.新浪微博联合新浪读书出品的记录普通医生、志愿者等的亲身经历的《武汉抗疫日记》。答案3.A 通讯属于新闻,不属于文学作品。\n4.从“文章合为时而著”的角度概括抗疫文学应具备的两个特点。答案4.【答案】①记录和再现真实的疫情;②将个体、群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达。【解析】“文章合为时而著”是说文章一方面是反映时事,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就“反映时事”来说,抗疫文学作品记述了人间的美好情感,是对真实疫情的记录与再现;就“为现实而作”来看,抗疫文学“通过灾难叙事,激发出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凝聚力,进而深化国家和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个体、群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达”。据此即可得出答案。\n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答案5.答案 ①首先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出抗疫题材成为写作热点这一文学现象,概括了抗疫文学的形式特点、主题和社会价值;②然后结合实例论述抗疫文学所表现的主题、援鄂医生亲历写作的特点、抗疫文学中的典型人物;③最后介绍以武汉之外其他地方的抗疫行为为题材的作品。\n阅读专项训练\n一、[2022广东广州三校模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材料一:1975年10月,身患癌症的周恩来,在做完最后一次手术后,让邓颖超找来《长征组歌》的唱片,在熟悉的旋律中与病魔相搏。长征,就是以这样丰厚的典藏和精神的光芒,给人以追忆、启迪和力量。80多年前,我们党领导红军将一次危机四伏的被动撤退,变为一个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起点;将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如果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自然摇篮,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那么长征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透过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饱含深情的期许,我们应更加珍视长征的历史馈赠,更加坚定走好新长征路的时代担当。长征精神展示了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的精神资源,也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长征胜利属于中国,但长征精神已走向世界。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们,对长征的解读从未停止。有人感叹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有人认为“长征是中共党史上最壮丽的一页”,还有人拿长征比较,“汉尼拔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的小剧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也只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n长征精神是用血与火熔铸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血战独树镇……红军官兵几乎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徐向前在回忆百丈关大战时说:“附近的水田、山丘、深沟,都成了敌我相搏的战场,杀声震野,尸骨错列,血流满地。指战员子弹打光,就同敌人反复白刃格斗;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拉响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长征精神是用生与死锻造的。4支长征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沿途补充兵力1.7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为3万多人,担负后卫的红34师,几乎全军覆没。无数个“军需处长”为了战友甘愿以命换命,无数红军官兵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所信仰的事业。长征精神是用苦与乐冶炼的。聂荣臻元帅曾说:“碰到了困难,人们就想起长征,想想长征,就感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长征以战斗之频、河山之险、给养之难、病疫之侵、霜雪之冷,考验着红军官兵的意志与耐力。然而,就是这支每时每刻与死神打交道的队伍,休息时,有的读马列经典,有的表演《红军舞》,有的用法语唱《马赛曲》、用俄语唱《国际歌》……到处洋溢着乐观、友爱和热情,被斯诺称为“最幸福的中国人”。当今中国,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闯过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读懂、汲取长征精神,就应该经常检视自己是否拥有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激情,是否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是否保持“千锤百炼不怕难”的韧劲。远离长征的枪林弹雨,沐浴时代的杏花春雨,我们只有像红军那样闯关夺隘、像红军那样心系人民、像红军那样紧密团结、像红军那样艰苦奋斗,才能在新长征路上展现出强大的中国精神,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摘编自辛士红《读懂长征的精神力量》)\n材料二:《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的初心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伟大的转折》选择深入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作品讲述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战黔、滇、川等地的5个月发生的事情。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和起点。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洗、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类战胜邪恶所表现的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其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当然,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制作不够精致、特型演员的形似与神似拿捏得不够到位等。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它在历史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任重道远。(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n材料三: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进发”。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江西信丰,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25岁;在湖南道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只有29岁……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洒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的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摘编自盛玉雷《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n答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长征,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有着丰厚的典藏和精神光芒。B.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都对长征给予了最高的评价。C.长征精神表现出了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因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D.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要想走好未来的路,就要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1.A B项,“都对长征给予了最高的评价”错误,材料一说的是“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们,对长征的解读从未停止”。C项,强加因果,材料二说的是“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类战胜邪恶所表现的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与“成为人类战胜邪恶所表现的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是并列关系,并非因果关系。D项,“就要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错误,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走好未来的路的方式很多,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n答案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征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与各种困难作斗争,周恩来总理身患癌症期间听《长征组歌》与病魔相搏就是例证。B.长征精神是无数革命前辈用血与火熔铸的,是4支长征大军用生与死锻造的,是红军战士用苦与乐冶炼的。C.《伟大的转折》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用艺术再现历史,更利于大众接受,也益于传承长征精神,但艺术并不代表历史。D.年轻人重走长征路,不仅可以用脚步与先辈对话,还可以确保走好未来之路,探寻成功的密码。2.D 材料三第二段说的是“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n答案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能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闽南师范大学校团委组织团员开展“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们体验“红军长征路”,提升新时代青年的思想和精神境界。B.共青团江西省委“创在江西”青创AI基地举行电影《红色往事》公益放映活动,这标志着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C.“他们这种长征精神,将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课,我也会坚守和发扬这种精神,走好我今后的人生路。”广西大学生“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结束后,参加的学生这样说。D.“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某地组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沿着红军在当地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从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3.B 只是指出《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与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时代意义无关。\n答案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①文章开头以周总理患病时听《长征组歌》的事引出下文关于长征在精神方面的巨大作用的论述。②接着作者从“长征胜利属于中国,但长征精神已走向世界”“长征精神是用血与火熔铸的”“长征精神是用生与死锻造的”“长征精神是用苦与乐冶炼的”四个方面分别论述了长征精神所具有的特点。③最后作者论述了长征精神对当代中国的影响。\n答案5.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5.【答案】①重走长征路,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在心底与先辈共鸣,了解长征的艰辛;②积极主动地组织或参加不同形式的红色教育活动,了解更多的长征故事,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③生活中,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当年红军长征的不易,鼓励自己勇敢向前;④坚定理想,不断追求,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奋进。(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解析】由题干中的“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这一关键信息可知,在答题时,既要考虑到材料本身,又要考虑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尤其是要和生活、理想相结合,做到这两点,答案就比较好写了。\n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文本一:进犯平型关的日军,属于坂垣第5师团。坂垣本人在中国呆了很久,他的全名叫坂垣征四郎,他是个有名的“中国通”。“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在东北组织伪满洲国,就是由他代表关东军同溥仪谈判的。由于组织傀儡政府有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候,他已经升任中将师团长了。坂垣师团武士道精神很强,在日军里有些名气。坂垣之所以选择平型关作为迂回的路线,是因为他清楚这里是山西和河北交界的地方,是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他自带队进攻华北以来,遇到的都是不战自退的国民党军队,气焰骄纵得很。他错误地估计我军不可能这样快东渡黄河,更没有想到在他眼皮底下会有一支严阵以待的八路军队伍。对于敌军的这些情况,当时我们还不甚清楚,只是在平型关战斗之后,从缴获的战利品和作战地图上了解到的。1937年9月的一天,在干部会上,我简要介绍了日军由灵丘西进的情况。同志们摩拳擦掌,准备打一个大胜仗。我军的战斗部署是:独立团和骑兵营插到灵丘与涞源之间和灵丘与广灵之间,截断敌交通线,阻敌增援;以343旅两个团为主攻,344旅一个团到平型关北面断敌退路,一个团作师预备队。攻击部队全部在平型关东侧山地设伏,准备给敌以猛烈打击。林彪讲完兵力部署后,我讲话强调了为什么要打这一仗,为什么必须打好这一仗,并向各级党组织提出要求。会议一结束,师的主力就连夜赶往距平型关30余里的冉庄待命。\n24日,前沿部队报告,敌人有于翌日大举进攻的可能。傍晚,师部又收到了阎锡山部队送来的一份“出击计划”,说他们担任正面防御和堵截。我和林彪在马灯下,摊开军用地图,把各方面汇集的情况又作了一番详细的研究,随后用电话下达了出击的命令。到中午,战斗临近结束之前,我随同出击部队下到沟底的公路。这次伏击战的战果,可以说是很壮观的。公路上,敌军人仰马翻,燃烧的汽车,遗弃的武器,比比皆是。我在察看战果的时候,还碰上一个日本兵躲在山洞里面向战士们放冷枪,战士们对着山洞用中国话喊:“缴枪不杀!”他以枪弹回答,死不投降。我说:“丢手榴弹,消灭他!”那时,我们的战士还把日本侵略军当成内战时期的敌人,以为打狠了就会缴枪,岂不知他们都经过长期训练,受麻醉很深,满脑袋装的都是怎样占领中国,所以即使剩下一个人,也很顽强。平型关大战后,不少爱国人士曾经议论过这样一个问题:久驻华北的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尚不能打一个小胜仗,为什么刚到前线、可以说是仓促上阵的八路军,却能一举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从根本上讲,这是由共产党坚决抗日的政治路线决定的。八路军东渡黄河以来,官兵士气高涨。战前,同志们就憋足了劲,决心严惩侵略者;战斗中,战士们勇敢顽强,不怕牺牲。另外,从指挥上讲,我们选择了有利地形,居高临下,两面夹击,在狭窄的山谷给敌以突然袭击,使敌军的装备优势无法发挥。从敌军方面说,异常骄纵导致了这次惨败。\n平型关大捷,是我军出师华北前线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中国抗战开始后的第一个大胜仗。国民党老同盟会会员、当时的第二战区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续范亭先生曾经著文写道:“谨按平型关战役,八路军的大捷,其估价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我们的士气。在敌人方面,从南口战役以来,日寇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在平型关忽然受到惨重的打击与包围被歼,使日寇知道中国大有人在,锐气挫折,不敢如以前那样的长驱直进。忻口会战敌人未敢贸然深入,我军士气高涨,未尝不是平型关歼灭战的影响。”续范亭先生的估价,代表了当时全国人民对这次胜利的看法。除此,饱受日本侵略的华北人民,从此次胜利中看到了希望,认为共产党和八路军是可以信赖的。这为后来我们在这一地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平型关战斗,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志气,尤其是在“恐日病”和“亡国论”到处流行的时候,这一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这是平型关战斗胜利最重要的意义。(选自聂荣臻《峥嵘岁月:首战平型关》,有删改)\n文本二:平型关大捷,与其说是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毋宁说是一种文化符号象征。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作为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型关大捷的记忆传承与历史重构在历史发展演变中得到进一步强化,成为后世难以抹去的历史记忆。在记忆的传承与延续中,文字是永生的媒介和记忆的支撑。平型关大捷后,无论是革命年代,抑或和平年代,日记、会议报告、回忆录、媒体报刊、教科书等均成为平型关大捷社会记忆的文字载体。正是由于这些文字载体的介入,传承和重构了平型关大捷的光辉记忆。如果说文字是记忆传承与延续的支撑,那么纪念空间则是记忆承载的建筑与格局。纪念空间,不仅仅是承载记忆的空间外形,同时还包含着丰厚的文化意蕴。“纪念空间具有调动情感、引发思考、唤起并塑造记忆的功能,与社会记忆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在此意义而言,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则成为社会记忆的纪念空间,构成了诺拉笔下的“记忆之场”。在诺拉看来,记忆之场是实在的、象征性的和功能性的,其存在的根本理由是“让时间停滞,是暂时停止遗忘,是让事物的状态固定下来,让死者不朽,让无形的东西有形化”。作为记忆之场和纪念空间,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彰显了纪念性,其目的和指向是传承和唤起记忆。另外,在有关平型关大捷社会记忆的传承、重构和强化的途径和方式中,影视作品也是不容忽视的力量。阿莱达·阿斯曼将展演作为历史展示的基本形式之一,在她看来,展演包括了电影、电视、视频和数字媒体等媒介,以此作为公共舞台而对历史进行再现。在此意义上,媒体、影视作品等展演形式为平型关大捷社会记忆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固着点。(选自程功群、王倩《抗战记忆:平型关大捷的民族共识与社会记忆》,有删改)\n答案6.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介绍坂垣征四郎的情况,既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略意义,也为下文写挫其锐气做了铺垫。B.周密的战斗部署、迅速的军事行动、官兵的战斗精神以及日军的骄纵等促成了平型关战斗的胜利。C.文本一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既回忆了平型关大捷的情况,又阐述了其影响。D.两则文本都与平型关大捷有关,均对平型关大捷的记忆传承与历史重构有深刻影响。6.A “既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略意义”错。由“对于敌军的这些情况……从缴获的战利品和作战地图上了解到的”可知,作者并不是为了“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为有部分信息是在战后才了解到的。\n答案7.下列各项中,不适合用来支撑文本二观点的一项是(  )A.平型关大捷胜利后,上海抗战丛书出版社出版了朱德的《第八路军平型关血战》,聂荣臻也写了回忆录《峥嵘岁月:首战平型关》。B.革命战役平型关大捷已成为社会民众接受革命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革命文化资源。C.山西省政府在平型关附近修建了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以弘扬红色革命精神。D.以平型关大捷为楔子,灵丘县委、县政府牵头组织拍摄了电视连续剧《烽火平型关》,以宣传革命老区人民的抗日爱国精神。7.B 材料二探讨了记忆传承与历史重构的各种形式,具体地讲,主要阐释了有关平型关大捷的多元记忆载体,包括文字记载、纪念馆等空间记载及相关媒体的记载等。A、C、D三项分别对应了以上三种传承方式,能够支撑材料二的观点,而B项只是阐释了平型关大捷的意义。\n答案8.两则文本都就平型关大捷展开了议论,在议论中有哪些不同之处?8.【答案】①议论的侧重点不同,文本一重在阐释平型关大捷的重要意义,文本二重点阐释了平型关大捷记忆传承与历史重构的方式。②使用的论证方法不同,文本一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文本二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解析】作答本题时,可从议论的内容和议论的方法两方面分析。文本一的后半部分主要通过引用范续亭文章中的内容阐释平型关大捷的重要意义;文本二主要说的是平型关大捷的记忆传承与历史重构的方式,在阐释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据此即可得出答案。\n答案9.我们应该继承平型关大捷的哪些精神?又该如何传承?请结合这两则文本和生活实际简要概括。9.【答案】(1)①国家至上、民族为重的爱国精神;②藐视敌人、充满自信的斗争精神;③不怕牺牲、为国为民的牺牲精神。(2)不仅要切实走进历史,走进有温度的文字、纪念馆或各种相关的媒体素材,还要有精神内涵深层次挖掘的实际行动及创造性传承的创新策略,给我们的后人留下财富。【解析】该题目主要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平型关大捷的精神,可从文本一中进行总结,可重点关注胜利的原因及战斗的影响等。对于第二问,可从文本二中进行总结,除了关注文字记载、纪念馆等,还应重点关注传承过程中的创新解读,我们要有更深层次的挖掘的实际行动和创造性传承的创新策略。\n综合素养创新应用\n一、综合探究1.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挺进。本单元作品展现了民族复兴伟大而艰难的历程,反映了革命者意志坚定、不畏艰险、真诚善良、无私奉献等优秀品质。阅读本单元课文,举一例说明课文是如何展示这些优秀品质的,并分组讨论当下阅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意义。答案1.【答案】(1)示例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中,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从来没有停止过以不屈不挠的斗争来反对内外压迫者,表现了革命者意志坚定的品质;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中有许多英勇牺牲的人民英雄,表现了革命者不怕牺牲的品质。示例二:《长征胜利万岁》一文中,红四团的指战员和整个红军一样,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忍受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表现了革命者不畏艰险、意志坚定的品质;长征中,许多战士献出了珍贵的生命,表现了革命者不怕牺牲的品质;在长征中,党的领导人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党的事业,不知疲倦地操劳着,付出了大量心血,表现了无私奉献的品质。\n答案(2)意义:深入理解革命者意志坚定、不畏艰险、真诚善良、无私奉献等优秀品质,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有人道主义精神的民族,以此引导当代人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深刻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解析】作答本题时,首先要熟悉本单元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选择其中一篇分析其是如何展现革命者的优秀品质的,最后综合分析本单元课文的学习目标,结合社会现状总结当下阅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意义。\n2.杨成武的《长征胜利万岁》和聂荣臻的《大战中的插曲》都是革命家撰写的回忆录,两篇文章在选材上侧重点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答案2.【答案】《长征胜利万岁》重点回忆了吴起镇伏击战和全军干部会议两个重要事件,一次战斗,一次会议,昭示着长征的全面胜利,让人置身于真实的历史氛围中,加深对长征胜利伟大意义的理解。《大战中的插曲》回忆的是百团大战中的一件小事,而小事中所显示的是革命家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宽阔的胸怀,以小见大,更注重细节的描写。【解析】本题问的是选材上的不同侧重点,需要重点分析两篇回忆录回忆的具体内容。杨成武的《长征胜利万岁》回忆的是长征中的重要事件,而聂荣臻的《大战中的插曲》采用的是以小见大的写法,从小事件中展现革命家的国际情怀。\n3.作为新闻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内容与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答案3.【答案】①二者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改革开放新时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领导人民所取得的重大社会成就和所进行的伟大社会实践,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②《别了,“不列颠尼亚”》属于新闻报道,作者采用独特的视角报道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将新闻现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令文章既有现场感,又有历史感,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豪之情;《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属于人物通讯,通过典型材料表现焦裕禄的精神和品格,通过描写人物的行动、对话、心理等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作品内涵。【解析】本题要求从内容和写法上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从内容上看,两者都是在赞扬党领导人民所取得的成就和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社会实践。而从写法上看,前者选材的角度较为独特,抓住了几个重要时刻,真实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画面,而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更是令文章既有生动的现场感,又有厚重的历史感;后者抓住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对焦裕禄行为、语言等的描写,更是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n二、微写作4.在每个单元学习结束的时候,张老师总是喜欢让学生自己写心得体会。请综合本单元五篇课文的相关内容及本单元的序言、单元研习任务等,从为人为学的角度为本单元的学习写一段总结,以便与同组同学进行交流。不少于200字。答案4.【答案】我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阅读和分析,对语言典范、论辩深刻、时代精神突出的优秀革命传统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并能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伟大人格;通过对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事迹的了解,感受到了他们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以及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辛勤劳动、不断创造的高尚品质。本单元的六篇文章对于提升我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甚至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等都有着重要的价值。【解析】本题要求对本单元的学习写一段总结,且要突出在“为人为学”方面的收获。首先,我们要明确本单元的六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然后对其进行概括,得出学了这几篇文章后,在学习上有什么样的收获,在做人上有什么样的启发。最后,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注意字数限制。\n高考真题同步挑战\n一、[2020全国卷Ⅲ·4—6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n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摘编自《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文汇报》2020年5月13日)\n答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有写作的冲动,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B.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写透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C.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个历史事件,而钟南山凝聚着时代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D.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1.D “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错,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n答案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汇报》作为组织方,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B.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讨论。C.熊育群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者,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D.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2.D “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于文无据。\n答案3.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3.【答案】①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对方的写作,作为责编,尤其熟悉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②重视对方的观点:提问时采用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③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动机问起,问到写作方式和具体内容,最后问到对方的文学观。(每点2分)【解析】本题其实问的是采访者的访谈技巧,那么就需要回到原文分析钟红明的提问。文中钟红明一共有四次提问,第一次是问熊育群的写作动机,第二次是问熊育群的创作思路,第三次是就熊育群书中具体的某句话提问的,第四次问的是熊育群的写作方式和创作理念。从内容来看,这四次提问是逐步深入的。另外,还可以看出钟红明在提问中会直接引用熊育群书中原话和观点,对作者曾经的作品和写作方式都很了解。\n二、作文。[2019全国卷Ⅱ·2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①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②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③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④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⑤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n答案4.【立意探索】本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部分展示了在中华民族一百余年间的几个关键时间节点上,中国青年的接续奋斗。从“五四运动”期间青年一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青年投身于国家建设的高度热情,到改革开放之初广大青年紧跟时代洪流的激情,再到如今新时代青年对实现祖国振兴的强大信心,最后到2049年对新一代青年的期许,不难看出奋斗是青年永不褪去的底色。任务部分,给了考生五种选择,并要求考生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这种要求下考生必须有极强的代入感,并且对某一历史节点熟稔。作文立足引导考生思考人生与家国命运,展望未来,启发青年一代为祖国、为人民勇担重任、勇立时代潮头,树立远大理想,实现人生价值。写作时尤其要注意写作身份与时代背景的契合。具体写作中,可从如下角度立意:为国何惜死,但求金瓯全;投身建设,时不我待;我将无我,不负青春;感谢有你,相信有我;长大后,希望成为您;等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