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2021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同步练第04课 烛之武退秦师(解析版)

2021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同步练第04课 烛之武退秦师(解析版)

pdf 2021-09-07 15:12:37 8页
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一、知识积累与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A.氾.南(fàn)失其所与.(yù)亡郑以陪.邻(péi)舍.郑(shě)B.缒.(zhuì)佚.之狐(yì)焦、瑕.(xiá)秦伯说.(yuè)C.共.其乏困(ɡōnɡ)夫.晋(fú)朝.济.(zhāojì)杞.子(qǐ)D.逢.孙(pánɡ)以鄙.远(bǐ)阙.秦(quē)肆.其西封(sì)【答案】A【解析】A项,“与”读yǔ。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使……增加B.越国以鄙.远鄙:以……为边邑C.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容,原谅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覆盖,施加【答案】D【解析】D项,被:受,遭受。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是寡人之.过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敢以.烦执事阙秦以.利晋C.以其.无礼于晋吾其.还也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答案】A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越国以鄙远.A.秦伯说,与郑人盟.B.既东.封郑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D.共其乏.困.【答案】D1,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秦王必说见臣日以尽矣B.今日往而不反者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C.图穷而匕首见卒惶急无以击轲D.秦兵旦暮渡易水持千金之资币物【答案】B【解析】A项,说,通“悦”,yuè,高兴。以,通“已”,已经。B项,反,通“返”。振,通“震”,震慑。C项,见,通“现”。卒,通“猝”,cù,仓促,突然。6.下列各句中,与“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夫晋,何厌之有D.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答案】A【解析】例句与A项均为判断句;C项,为宾语前置句;B、D均为状语后置句。7.烛之武的说辞充分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请参考示例,从给出的三句话中任选两句进行点评。示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点评:站在秦国的立场说话,引起秦伯好感,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可能。(1)邻之厚,君之薄也。(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第句。点评:第句。点评:第句。点评:【答案】示例:(1)暗示秦帮晋成霸业必使秦自己的力量削弱,从根本上动摇秦晋联盟的基础,不能不让秦伯动心。(2)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又不失时机地从历史出发,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3)进一步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晋的贪欲,灭郑后必犯秦,使秦意识到自己的危险。【解析】点评时,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立足烛之武站在郑国立场上规劝秦伯退军这一意图分析其2,说话的艺术。8.请为烛之武写一段颁奖词,不少于100字。【答案】示例: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驻军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成功C.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D.以乱易.整,不武易:替代【答案】B【解析】济:渡河。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3,B.郑既.知亡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且.贰于楚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D.无能为.也已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答案】D【解析】D项,动词,做/动词,给予;A项,均为连词,表目的;B项,均为副词,已经;C项,均为副词,并且。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答案】C【解析】“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11.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答案】(1)我没能及早重用您,如今事情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2)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这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三、课外拓展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4题。介之推不言禄①②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③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④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⑤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4,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⑥⑦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注】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对人的美称。⑤怼(duì):怨恨。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泌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⑦田:祭田。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尤.而效之,罪又甚焉尤:指责B.盍.亦求之盍:何不C.以志吾过,且旌.善人旌:表彰D.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义:正义【答案】D【解析】D项,“义”此处为动词,把……当作正义。13.下列对“介之推不言禄”一事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介之推不满于上下相蒙的现状,并在与其母的交流之后,隐居而死。B.介之推和母亲一起隐居,母亲死后,他才接受了晋侯赏给他的绵上之田。C.晋侯在介之推死后,已经有悔改之意。D.“介之推不言禄”一事表现了“介之推”“介之推的母亲”的高洁品质。【答案】B【解析】B项,从“遂隐而死”及“晋侯求之,不获”来看,介之推隐居而死,并没有接受赏赐。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2)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答案】(1)介之推从来不提及应得的俸禄,而赏赐时也没有考虑到他。(2)偷人家的财物,尚且叫作盗;何况贪上天的功劳认为是自己的力量呢?【解析】关键点:(1)禄、弗及。(2)谓、况……乎、以为。【参考译文】晋文公赏赐曾经跟随他流亡国外的人。介之推从来不提及(自己跟着逃走)应得的俸禄,而赏赐时也没5,有考虑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个,现在只有文公一个人在世。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外、国内都厌弃他们。上天不绝晋国,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文公又是谁呢?这实在是上天要立他为君,那些跟随他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这不是欺骗吗?偷人家的财物,尚且叫作盗;何况贪上天的功劳认为是自己的力量呢?居于下位的人把这种罪过当成合理,处于上位的人对欺骗者给予赏赐,上下互相蒙蔽,我难以跟他们相处了!”他母亲说:“何不也去求赏?就这样而死,又怨谁呢?”介之推回答道:“明知道错误而又去仿效,罪就更大了。况且我口出怨言,不能再享用他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应当让他知道一下,怎样?”介之推答道:“言语是自身的文饰。我本身将要隐居,哪里用得着文饰?这是企求显达啊。”他母亲说:“你真能这样吗?那我同你一起去隐居。”就隐居山林,直到死去。晋文公寻找他们,但一直没有找到,就把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田,说:“用这来记载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光明磊落的人。”(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侍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王弗许。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垒,欲出为四队。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15.对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数让之让:谦让6,B.奢不能难难:困难C.妾请无随坐坐:坐下D.张二奇兵以劫之张:布置【答案】D【解析】A项,让:责备。B项,难:反驳,驳诘。C项,坐:定罪。16.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廉颇易与,且降矣且焉置土石B.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先帝不以臣卑鄙C.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D.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君知其难也【答案】B【解析】A项,副词,将要/连词,况且。B项,介词,因为。C项,介词,在/介词,表比较,比。D项,介词,他的/代词,其中的。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始妾侍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2)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答案】(1)当年我服侍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的时候,亲自捧着饭碗前去招待的将士有数十位,他的朋友有数百人;大王和贵族宗室给他的赏赐,他全部都分发给手下将士。(2)秦王听说赵军的粮草通道已经被切断,便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到长平。【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1)句关键词:将(做大将)、身(亲自)、与(给)。第(2)句关键词:如(动词,往、到)、发(征发、征调)。“民年十五以上”,定语后置句式要翻译出来。18.赵括熟谙兵法,为什么招致惨败?请从赵括自身方面作简要分析。【答案】①赵括缺乏实践,对战争的残酷估计不足。②赵括不能礼贤下士,急于追求利禄。③赵括用人轻率,贸然出击。【参考译文】秦军屡屡打败赵军,廉颇便下令赵兵坚守营垒不出战。赵王以为廉颇损失惨重而更加胆怯,不敢迎战,7,愤怒之余,就多次责备他。这时应侯范雎又派人带上千金去赵国施行反间计,(散布谣言)说:“秦国所畏惧的,只是马服君的儿子赵括做大将。廉颇极易对付,而且他也就快投降了!”赵王于是任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蔺相如劝阻道:“大王因为赵括有名望就重用他,这就像是粘住调弦的琴柱而弹琴呀!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而不知道随机应变。”赵王不听。当初,赵括从小习读兵法时,就自以为天下无人能够与之相比;他曾经与父亲赵奢探讨兵法,赵奢也难不住他,但始终不肯说他有才干。赵括的母亲询问缘故,赵奢说:“领兵作战,是人死亡的险境,而赵括谈起来却轻松自如。赵国不用他做大将也就罢了,假如一定要用他,那么使赵军失败的必定是赵括。”待到赵括即将出发,他的母亲上书赵王,说赵括不可用。赵王问:“为什么?”赵母回答道:“当年我服侍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的时候,亲自捧着饭碗前去招待的将士有数十位,他的朋友有数百人;大王和贵族宗室给他的赏赐,他全部都分发给手下将士;他自接受任命之日起,就不再过问家事。而赵括刚刚成为大将,就向东高坐,接受军吏拜见,大小军官没有人敢抬头仰望他;大王赏给他的金银绢帛,他全部都搬回家藏起来,每天看到可买的良田美宅就买下来。大王您以为他像他的父亲一样,其实他们父子是心思迥异的两个人,还望大王千万不要派他去!”赵王却说:“赵母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母亲因此说:“万一赵括出了什么差错,我请求大王不要连累我治罪。”赵王同意了她的请求。秦王听说赵括已经担任大将,便暗地里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改王龁为副将,并在军中下令:“有谁胆敢泄露白起为上将军的消息,一律处死!”赵括来到军中,废除原来的所有规定,更换军官,下令出兵攻打秦军。白起佯装战败逃走,布置下两支奇兵截击赵军。赵括乘胜追击,直捣秦军营垒,秦军坚守不出,赵军无法攻克。这时,秦军的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奇兵已经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外一支五千人的骑兵也堵截住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赵军被一分为二,粮道也被断绝。武安君白起派轻兵前去袭击,赵军迎战失利,便坚筑营垒等待援兵。秦王听说赵军的粮草通道已经被切断,便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到长平,阻断赵国的救兵及粮食。齐国、楚国增援赵国,赵军缺乏粮草,向齐国请求借粮,齐王不同意。到了九月份,赵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赵军内部暗中互相残杀,吞食人肉。赵括心急如焚,便下令赵军进攻秦军营垒,想派出四队人马,轮番进攻。赵括亲自率领精兵与秦军搏战,被秦兵射杀。赵军于是大败,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秦国。白起说:“当初秦军已攻克上党,上党百姓却不愿归顺秦国而去归附赵国。赵国士兵多反复无常,如果现在不全部杀掉,恐怕会有后患。”于是用欺诈的手段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个年岁较小的回到赵国。前后共杀死赵国虏兵四十五万人,赵人大为震惊。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