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 > 语文 >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三衢道中》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三衢道中》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pptx 2022-06-24 09:00:06 45页
剩余41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三衢道中》说课稿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古诗三首之三衢道中》。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五、说教法六、说教学过程七、说板书设计目录三、说教学目标四、说教学重难点八、说教学反思一、说教材“三衢道中”是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作品表达了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流露了诗人对自然山水、平淡生活的热爱。所描写的景象,画面清晰优美,语言简练朴实,读来毫不费力,细细体味却觉得情韵宛然。作为衢州人在诵读此诗时会有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二、说学情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对所读的课文质疑,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并能联系上下文对相关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利于教学的开展。三、说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四、说教学重难点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五、说教法1、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课采用导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以读代讲法等教法。2、本课将“读书、思考、感悟”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并穿插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曾几的《三衢道中》不仅写出了初夏衢州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凡生活中的意趣。因此,教学时笔者以“三衢寻美之旅”为主线,引导学生“以读为本”“想象画面”,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意蕴与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六、说教学过程板块一、说汉字,认识“三衢”历史1.说文解字“衢”同学们,老师写的这个字你认识吗?知道它的意思吗?(出示)四达谓之衢。衢,道也。本义是四通八达的道路。——《说文》2.说“三衢”来历作为一个衢州人,你知道我们衢州还有一个别称是什么吗?相信你读了下面的资料就明白了。(出示)昔有洪水自顶暴出,界兹山为三道,故谓三衢。——《隋志》州有三衢山,故取其名。——唐《元和郡志》3.赏“三衢”美景(1)课件播放三衢山的美景。(2)因为衢州有座三衢山,故又称“三衢”。三衢山是浙江省衢州市的母亲山。4.引“三衢”诗文走在这样的三衢道中,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宋朝时期,有一位旅游爱好者叫曾几,他游三衢山后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三衢道中》。(设计意图:从“衢”的字理入手,析解诗题,再运用视频初步感知“三衢”之美,激发学习热情。)板块二、读古诗,寻找“三衢”美景1.出示古诗2.回忆学法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很多方法,回忆一下,有哪些好方法?(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回忆总结理解古诗的方法,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铺垫。)3.学生借助学习单自主学习学习单:(1)找:诗人是什么时候游三衢山的?旅途中他看到了什么?用“”画出。(2)画:请你画一画诗人游三衢山时的行程路线。(3)想:想一想诗人游三衢山时的心情。(设计意图: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在自主阅读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个性的阅读体验。因此,借助“学习单”,以一个个分解的小建议启发学生充分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1)出游时间。①作者是什么时候游三衢山的?从哪儿能看出来?②“梅子黄时”是什么时候呢?读了以下诗句你就明白了。(出示)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三旬已过黄梅雨。——苏轼《舶趠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③梅子黄时本来是多雨时节,可是诗人当时碰到的却是——生:日日晴。2)出游路线。①谁能画一画诗人的行程路线?②结合诗句判断行程图是否正确。“泛”和“却”的意思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的?③借助课文注释你能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设计意图:读诗句找出游时间、画出游路线图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板块三、品诗句,寻找“三衢”之情思考:一溪、一山、一泛、一行表明的仅仅是作者出行的路线吗?再读古诗,整首古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游三衢山时的心情如何?你从哪儿感受到作者的“喜悦”之情?1.创设情境假想(1)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是日日晴,假如此时你和诗人曾几一同去游玩,心情如何?诗中哪个词最能代表此时的心情?(理解“晴”)(2)穿越时空,假如你和诗人乘船去游山,“泛盡”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看到了一条幽静的山路,你的心情又如何呢?诗中哪个词最能代表此时的心情?(理解“却”)(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结合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时的喜悦之情。)2.借助插图联想图文结合联想美景:边读古诗,边看插图,想象一下诗人走在这三衢道中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色?(理解“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随文补白联想美景:再读古诗,再看插图,想象一下诗人去时路上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色?(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随文补白,想象去时所见景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3.加关联词概想(1)你能用一个关联词把两句诗句连成一句话,展示诗人行走于三衢道中来和去时所观察到的美景吗?(不但)绿阴不减来时路,(而且)添得黄鹂四五声。2)整首诗道出了诗人的喜悦心情,该怎么读出这份心情呢?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设计意图:语言文字训练,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春之生机与和谐,更要让学生感悟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板块四、拓诗文,悟“三衢”文化1.对比“不减”和“添”(1)“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中“不减”的是什么?(2)“添”的又是什么?仅仅是黄鹂婉转动听的鸣叫吗?还有什么?2.对比不同诗人写的《三衢道中》三衢山独特的地貌背景孕育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历代文人曾留下许多的诗词,其中元朝张雨、清朝方芳佩都写过《三衢道中》,我们来读一读。(1)自由朗读,想想三位诗人写的三衢道有什么共同点。(2)同学们,诗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3.总结“三衢”文化我们发现这些诗描写的不仅仅是我们衢州的山山水水,而是通过这山水的描写,表达的是古代文人乐山乐水的情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的是一种“天人合一”……这就是“三衢”文化。(设计意图:适当拓展赏析,一方面增加学生的积累,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爱家乡的自豪感。正如巴金所说,“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七、说板书设计根据三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我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八、教学反思从整节课来看,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学得轻松,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实践了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设计理念。在教学中,仍有许多不足:如在重点词句的理解这一环节,处理得不够到位。教师对课堂上的生成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和处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学习提高。通过这堂课,我也体会到,教学的过程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应是教者、学者和文本间的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把学生的学情作为自己教学新的生成点,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并根据课堂生成,因学定教,灵活驾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