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生物 > 高中生物第4章人与环境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高中生物第4章人与环境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pptx 2022-07-02 10:00:03 65页
剩余61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第4章 人与环境\n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n课标要求核心素养1.描述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生命观念、科学思维)2.探讨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科学思维、社会责任)3.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社会责任)4.讨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的关系,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社会责任)1.通过资料探究,分析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压力。2.讨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威胁。3.通过相关资料分析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n知识导图\n课内探究•名师点睛训练巩固•课堂达标新知预习•双基夯实指点迷津•拨云见日学霸记忆•素养积累\n新知预习•双基夯实\n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1.生态足迹(1)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又叫__________,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__________和吸纳废物的____________的面积。生态占用生产资源土地及水域\n(2)生态足迹示意图a.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______面积。b.渔业用地:表示支持水产品生产所需的______面积。森林水域c.建设用地: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______面积。土地\nd.耕地: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等农产品所需的______面积。e.草地: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的______面积。f.林地:表示生产木材、纸浆、薪柴等林木产品所需的______面积。(3)生态足迹的特点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____,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____。b.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__________。农田草地林地多大可能不同\n(4)历史总结a.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更好的物质支持,人们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b.全球的人口持续飞速增长,近几十年来,养活地球人口的环境压力不断______。增大\n2.人口增长(1)世界人口现状从世界范围看,人口还将继续______,人类的消费水平将继续提高。(2)我国人口现状、特点、前景a.现状: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明显______。b.特点:____________。c.前景:未来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还将______。(3)人口增长过快的环境压力表现人均耕地继续减少;燃料需求增加;植被破坏;环境污染加剧;水、矿产资源短缺等。增长下降人口基数大加速\n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及主要成因类型原因全球气候变化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__________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淡水资源少,__________以及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臭氧层破坏人类对________、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导致大气中臭氧的含量持续下降二氧化碳人口剧增氟氯烃\n类型原因土地荒漠化人类活动造成植被破坏,会导致干旱区、半干旱区等地区的土地______,甚至完全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人类活动造成生物生存的________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环境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的排放导致环境污染,常见的是______污染、______污染和土壤污染退化栖息地大气水体\n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对生物圈的______造成了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____________。3.我国应对措施(1)正确处理__________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2)我国政府倡导__________建设,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稳态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生态文明\n1.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已经开始缓慢下降。()2.与吃肉相比,吃菜会增大生态足迹。()3.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人均耕地减少等。()4.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没有必然联系。()5.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臭氧层破坏。()6.水是可再生资源,不用担心水资源短缺。()活学巧练××√×√×\n思考: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提示:(1)人均耕地减少。(2)人均淡水资源减少。(3)粮食资源短缺。(4)人均森林面积缩小。(5)能源大量消耗。(6)环境压力加大,治理成本加大。\n2.水资源短缺的治理措施有哪些?提示:(1)控制人口增长。(2)控制人类活动,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措施。(3)加强管理,污水经无害化处理后排放。3.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提示: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n学霸记忆•素养积累\n1.将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物质等,换算为相应的自然土地和水域面积,就是生态足迹。2.生态足迹包括建设用地、碳足迹、林地、渔业用地、耕地、草地等类型。3.人口增长使大量自然资源被消耗加剧了环境污染。4.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性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环境污染等。\n5.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6.我们应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n课内探究•名师点睛\n知识点1.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分析(1)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n(2)生态足迹的分类①生态足迹需求——生产资源占用包含森林、草地、耕地、渔业、建设等用地。②生态足迹供给——吸纳废物占用包含吸纳废物的陆地占用和水域占用。(3)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n2.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n(1)从图中可看出,人口增多,生态足迹增大,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人类活动超出了生态承载力,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2)生态承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类应控制人口规模,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改进工艺设备,减少排放,治理污染;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可持续发展。\n(不定项选择)下列对各种生态足迹的描述,错误的是()A.建设用地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B.林地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要的土地面积C.耕地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等农产品所需要的农田面积D.碳足迹表示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要的海洋和土地面积典例1典例剖析BD\n解析:林地表示生产木材、纸浆、薪柴等林木产品所需的林地面积,草地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要的草地面积,B项错误。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要的森林面积,D项错误。\n1.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人均生态足迹是指平均维持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资源和净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CO2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在具体计算中,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被折算为耕地、草场、林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水域等面积。如耕地足迹是指用来生产农产品所要求的土地面积……而碳足迹是指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生产、生活中排放的CO2所需要的森林面积。人均生态足迹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影响就越大。变式训练\n材料二生态赤字/盈余等于一定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差额,若该差额小于零,称为生态赤字,若该差额大于零,称为生态盈余。材料三下图为“某国人均生态足迹组成部分的生态赤字/盈余”。\n1.结合材料,说明人均生态足迹是由哪些支系统组成的。2.说明该国人均生态赤字(盈余)的发展变化总趋势,并分析原因。3.据图指出该国增长最快的生态足迹组成部分,并从资源开发与利用角度提出降低该种组分增长速度的措施。\n答案:(1)人均生态足迹主要由耕地足迹、草地足迹、林地足迹、渔业用地足迹和碳足迹组成。(2)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该国开始出现生态赤字(从盈余到赤字),并且赤字规模有扩大的趋势。原因:人口增长,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增加。(3)碳足迹。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主动减少碳排放,倡导低碳经济;加强国际合作;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n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及危害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原因危害治理措施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暖、“温室效应”①温室气体(主要是CO2)排放增多,形成“温室效应”②绿地、湿地面积减小,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①全球气候变暖,极地的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②干旱范围扩大①种树种草②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开发清洁新能源\n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原因危害治理措施水资源短缺干旱、水体污染、水体富营养化①人类需求加大②绿地、湿地面积减小,蓄水功能降低③淡水资源污染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①退耕还林、还草、还湖②加强管理,杜绝污水直接排放臭氧层破坏臭氧层变薄出现“空洞”人类对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引起臭氧含量持续下降①地球上的紫外线辐射增强,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②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减少破坏臭氧物质的排放\n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原因危害治理措施土地荒漠化植被减少,土地荒漠化植被破坏,如对草原的过度放牧,对森林的过度砍伐等;病虫害严重气候恶化,沙尘暴肆虐①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草原②部分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以林护草,草林结合生物多样性丧失物种减少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②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③外来物种入侵①物种灭绝后不能再生,导致人类可利用的资源减少②使环境变得不适宜人类居住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等\n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原因危害治理措施海洋污染赤潮等①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进入海洋②海洋运输时的石油泄漏和倾倒污染物等①出现赤潮②海洋生物减少①减少污水排放②及时清理污染酸雨雨水pH<5.6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溶于雨水(pH<5.6)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①损害植物的叶和芽②水体酸化③腐蚀建筑物及金属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②开发新能源③植树种草\n知识贴士常见污染引起的原因或结果\n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下列关于生态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食品安全等典例2典例剖析A\n解析:植被可以防风固沙,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大气中的CO2也可以通过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等方式进入生物群落,B项错误;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包括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C项错误;食品安全不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D项错误。\n2.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制冷剂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④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D.②③④解析: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污染大气的SO2等气体排放过多而使雨水的酸性增强。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造成的。变式训练C\n指点迷津•拨云见日\n一、日常生活行为与全球环境问题的“唇齿相依”\n下列关于人类对全球环境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全球气候变暖能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B.每一种野生生物的灭绝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基因库的消失C.防治酸雨的最有效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D.最近30多年的人类活动使臭氧的分解作用大于生成作用典例3C典例剖析\n解析: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A项正确。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都是独一无二的基因库,因此每一种野生生物的灭绝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基因库的消失,B项正确。酸雨是指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时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与水结合而形成的雨,酸雨中所含的酸性物质主要是硫酸和硝酸,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人类过度燃烧含硫元素的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因此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C项错误。最近30多年的人类活动,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氟氯烃等物质,使臭氧的分解作用大于生成作用,导致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空洞,D项正确。\n二、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及过程1.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具体形成原因及过程如下:\n2.水华与赤潮的区别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池塘、河流、湖泊、水库等淡水水域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水中称为“赤潮”或“红潮”。易错原因分析:①不能依据水体流动进行分析。②不能结合环境变化来进行水体成分的分析。③对水污染现象不能进行系统而全面地分析。\n“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列关于“赤潮”的表述,错误的是()A.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降低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典例4D典例剖析\n解析: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的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的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大量赤潮生物聚集会使鱼类等因缺氧而窒息死亡,A项正确;降低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从而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B项正确;赤潮发生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因缺氧而死亡,C项正确;大量含氮有机物和其他生活污水排入海洋,是引发赤潮的主要因素,D项错误。\n解疑答惑问题探讨⇨P821.提示:不一定。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人类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如乱砍滥伐、乱捕滥杀、填湖造地、生物入侵等活动;有些人类活动会改善生态环境,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活动。2.提示:协调好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把保护环境孤立起来,要把保护环境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n旁栏思考⇨P83牛所处的营养级比蔬菜高,牛生存所需的资源占有一定的草地面积,牛生命活动产生的CO2的消耗也占有一定的森林、草地或农田面积,所以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思考讨论1⇨P841.不是,因为人均生态足迹的大小取决于人口规模、物质生活水平、技术条件、生态生产力等因素,发达国家虽然人口增长慢,但经济发展快,物质生活水平较高,技术条件高,而这些方面都会增大他们的人均生态足迹。\n2.生态足迹大大超过了生态承载力,出现了生态赤字现象,人类正在耗尽全球的自然资源存量,加剧环境恶化,全球发展问题严峻。3.未来可采取增加农业的发展,增加林业自然的发展,保护野生动植物,推广生态农业等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4.我们应该控制人口增长,加大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力度,增大具有二氧化碳吸收能力的土地面积,提高生态承载力。\n思考讨论2⇨P871.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旱涝灾害可能增加,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水资源短缺,将对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造成影响,从而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臭氧层的破坏,使紫外线照射增强,皮肤癌和白内障的患病率升高;土地荒漠化导致耕地减少,气候恶化,沙尘暴肆虐;生物多样性丧失,物种绝灭,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影响人类生存。我们个人的行为习惯会影响环境,导致上述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恶化又会影响我们的生活。\n2.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木筷、一次性牙刷、一次性拖鞋等;旧衣服送人重新利用,旧衣服改造成其他用品;垃圾进行分类,可再利用物品重新利用,不乱扔垃圾;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制品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n旁栏思考⇨P87提示:可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环境,才能更好地“创造”物质财富等方面思考。思维训练⇨P88金属冶炼厂排出的废气中有金属颗粒物、二氧化硫等,这些物质溶于水中,随水降落到土壤或水体中,引起酸雨,损害水稻的叶和芽,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从而降低水稻的产量。\n练习与应用⇨P88一、概念检测1.2.B提示: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极地冰川融化,使企鹅的栖息地变得越来越少。3.D提示:沿海兴建化工厂,污水直接排入海洋会污染环境。\n二、拓展应用1.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开始,响应低碳生活号召,比如随手关灯、关开关、拔插头,节约能源,减少能量消耗;尽量不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饭盒、一次性木筷,因为制造它们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上下学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不让家人开车接送,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等。2.作为中学生,节约用水的方式很多,如洗脸、洗手时可以控制水的流量,随时关闭水龙头,减少水的使用量;生活中可以一水多用,用泡米水浇花,用洗衣水、洗菜水冲厕所,用洗衣水拖地;清洗碗具时可以控制水龙头流量,改不间断冲洗为间断冲洗。\n3.企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企业缺乏资金改造又不能停产时,可以向政府提出申请,请求政府出资帮助,也可以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进行技术改造。4.(1)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导致亚洲象处于隔离状态的主要原因。人类大量砍伐森林或开垦土地,大量修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水利设施,大力开发房地产工程项目,这些都会造成亚洲象栖息地的隔离。(2)启动亚洲象生态保护走廊,可以消除亚洲象的地理隔离,有利于亚洲象的正常生活和繁殖,有利于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n训练巩固•课堂达标\n1.下列关于生态足迹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足迹是一种衡量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的定性方法B.生态足迹的值越高,代表人类对生态的影响就越大C.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受生活方式的影响D.与食用蔬菜相比,吃猪肉会增大生态足迹A\n解析:生态足迹是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而不是定性方法,可以定量地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A项错误;生态足迹的值越高,代表人类所需要的资源越多,说明人类对生态的影响就越大,B项正确;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C项正确;能量沿食物链传递过程中逐渐减少,食物链“蔬菜→人”和“蔬菜→猪→人”中,人获取等量的能量,第2条食物链消耗的蔬菜更多,所以生态足迹会增大,D项正确。\n2.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A.臭氧层能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B.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没有影响C.限制SO2和NO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CO2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影响B\n解析:臭氧层能吸收对人体和其他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从而减少人类和其他生物受到的伤害,A项正确;人类活动曾造成大量野生生物灭绝,B项错误;酸雨是燃烧煤、石油等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故限制SO2和NO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C项正确;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CO2的全球平衡受到了严重干扰,D项正确。\n3.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严禁开发利用有关的资源B.加强环境的治理与生态的修复工作,重新恢复绿水青山C.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D.生态平衡可为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生活所需的资源解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保护绿水青山是保护或恢复被破坏的环境,要合理地利用有关的资源,保护好环境可为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生活所需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A项错误。A\n4.(不定项选择)下列关于生态足迹的理解,错误的是()A.生态足迹只能定性分析,不可计算B.生态足迹具有全球性C.人类消费的大多数资源和产生的废物是可以计算的D.生态足迹计算的土地是连在一起的解析:生态足迹是可以计算的,如人类消费的大多数资源和产生的废物是可以计算的,A项错误、C项正确;生态足迹具有全球性,且计算出的土地一般不是连在一起的,B项正确、D项错误。AD\n5.阅读以下资料,回答有关问题。20世纪,由于掠夺象牙者的肆意猎杀,南非大象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锐减,最少时整个南非境内只有野生大象50头左右。1995年,南非开始全面禁止猎象,为大象建立自然保护区,在几年时间内,大象的数量已增至近两万头。大象数量的急剧增长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象的寿命很长且食量大,一头成年非洲象每天啃食大约3.0千克的植物。为吃到多汁的嫩根或树叶,大象常把整棵树推倒,连数千年树龄的稀有古木也成为其盘中餐,其他食草动物的口粮也都被它抢占。以上事实证明,生物多样性和大象种群的大量繁衍是难以两全其美的。为保护受威胁的生态环境,南非政府实施一系列新的措施,其中包括有计划捕杀、给大象避孕、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等。\n(1)南非大象数量从50头左右增至近两万头,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南非政府不采取任何新的措施,大象种群的K值将会如何变化?______________。(2)有计划地捕杀大象或对大象实施避孕,目的是通过控制大象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数量特征),从而控制其种群密度。从南非大象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种群数量的变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人类自身也深受人口过度增长的困扰。人口众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沉重的压力,为此我国在控制________的同时,还应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捕杀少,寿命长(死亡率低),食物充足,被捕食少(答出其中一项)K值将会变小出生率和死亡率控制数量增长出生率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或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口素质等)

相关推荐